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历史探究性教学

2019-12-07 08:34:13

高中新课程立足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着眼于学生的生活世界,还学生以课堂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开展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现在的中学生都熟悉上网,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在网络中挖掘和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使学生能够在探究性历史学习过程中,享受历史学习的快乐,感悟历史的价值,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下面就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一些做法。
  
  一、课前准备:
  
  (一)、教学目标:
  
  教师根据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班学生的知识、能力及心理特征,确定教学目标,包括历史和信息技术两方面的。
  
  1、知识目标:
  
  使学生通过在互联网上查找资料、分析资料,结合所学的知识,①、了解党和政府的少数民族政策;②、理解各族跨入的途径;③、掌握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原因与成就。
  
  2、思想、情感和价值观渗透:
  
  ①、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始终贯彻党和政府的正确民族政策,使学生认识到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及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②、解决维护祖国的统一与领土完整,防止势力的破坏,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③、树立民族团结平等思想,遵循多元文化观,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④、自觉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使学生在体验历史过程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⑤、青少年要志在四方,为西部大开发贡献力量。
  
  3、德育目标:
  
  ①、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在上网过程中能够自我约束,能体现出一个现代网民应有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②、端正使用电脑和网络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电脑和网络不仅仅是游戏的更是学习的工具和平台,自觉克服“网瘾”;③、增强学生团体协作的精神与技巧,学会尊重他人,学会与人合作并分享成果,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
  
  4、能力目标:
  
  ①、熟练运用FrontPage网页设计的基本功能;②、学会根据需要到网上查询、搜集、筛选、处理信息,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判别、考证与质疑;③、初步掌握运用历史资料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④、能与同学协作,共同分析、讨论所收集的信息,并利用网络手段异地协商解决问题。⑤、、历史、地理的学科综合与渗透能力;⑥、归纳历史上民族关系史实,强化学科内综合能力;⑦、表达能力:能够将自己的发现和学习成果向小组、全班同学进行演示与汇报。
  
  5、素质目标:
  
  ①、在上网过程中能够自我约束,体现出一个现代网民应有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②、端正使用电脑和网络的科学态度,自觉克服“网瘾”;③、增强团体协作的精神与技巧,学会尊重他人,学会与人合作并分享成果。④、提高运用信息技术服务于历史学习的信息素质;⑤、培养作为现代公民的人文气质,锻炼历史专题研究的技巧。
  
  (二)、制作校园网站:
  
  汇总学生的资料,教师进行有目的的挑选和综合,并模拟展览馆的形式,分设几个展览厅,通过几位解说员的解说或对话,营造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展厅一:各族概况〖1、序幕(歌曲“爱我中华”、少数民族邮票展示);2、各族名称、分布;3、随笔(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展厅二:民族政策〖1、宪法选录;2、民族政策、地名趣闻〗
  
  展厅三:跨入〖1、民主改革与土地改革;2、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
  
  展厅四:共同繁荣〖1、党和政府重视;2、发展状况、铁路建设;3、身边的历史(对口支援、援藏干部、我市的民族自治);4、西藏沧桑;5、学生采访汇报、旅游见闻等。〗
  
  展厅五:巩固拓展〖1、知识小结;2、所学相关知识竞赛;3、走进西部,新疆、内蒙、西藏、云南、广西图片;4、知识补充(学生演唱民歌);5、参考书目、网站〗
  
  留言厅
  
  (三)、分组合作探究:
  
  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行开放式教学,突出学生的体验和感知。课前,教师布置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主题;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明确学习任务,对学习步骤、准备要开展的学习活动、解决问题的方法、评价量规等等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使每位学生知道学习目标是什么,怎样做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进行初步的培训,可以采用学生教学生的方法,通过同伴之间相互帮助,使大多数学生学会用计算机搜集信息及制作演示文稿;指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搜集、阅读有关材料。(也可以从教材、课外读物、调查访问中搜集材料。)重点搜集、阅读相关的最新观点及研究成果等文章;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记录、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课堂上,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让学生展示各自的学习成果,完善各自的认识。
  
  (四)、学生活动设计:
  
  ①、动笔写作反映西部少数民族风情的随笔;②、搜集少数民族相关的歌曲、影视、邮票作品尤其是搜集的歌颂各族人民翻身得解放或各族人民勤劳勇敢的代表性歌曲并演唱;③、上网浏览少数民族的相关资料,④、开展少数民族知识竞赛;⑤、学生模拟记者走访我市民族自治乡和援藏干部并汇报;⑥、建议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旅行,以了解相应少数民族的历史演变、地理环境、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⑦、开展研究性学习,选取某一民族或区域发展中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进行探究式学习,通过亲身参与,掌握第一手资料,写成研究性学习文章进行展示。
  
  (五)、自主探究主题:
  
  ①、对比新中国与旧中国实行的民族政策有何不同之处?②、新中国成立后,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是怎样跨入社会的?③、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的一项政策。我国实行这一政策的少数民族地区有哪些?④、如何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需要注意的是所设计的自主探究问题,一要适度,即问题的设置要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做到难易适中,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桃子”。二是多角度,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多方面分析领会教材,选择最佳切入点,使设置的问题既新颖又富有启发性。三是要有梯度,即要具有层次性、梯度性、启发性和探索性,不能是一问一答的简易交流,也不能是按部就班的程序作业,而要是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步步推进,逐渐接近问题的本质,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高度。第四,探究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避免产生畏惧情绪,以维持学生思维的活跃性,确保学生思维和知识的正向迁移;同时提出与选择问题时,要注重思维含量,问题要有思考价值。
  
  (六)、课室安排:
  
  为了便于学生交流合作,学生转到能上网冲浪的电脑室上课,按小组分区就坐。
  
  (七)、交流与互动:
  
  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网络的交互功能,在校园网站上的“留言厅”内开设“个人专栏”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作品,进行互动和交流;师生之间还可以通过校园网站的留言厅、电子邮件或手机短信等多种途径进行交流、互动;教师将学生的优秀作品上传到校园网站或互联网上,供大家学习与交流。或鼓励并帮助学生将他们的优秀作品整理成论文邮寄到报刊、杂志上发表(或者是通过网络发送到报刊、杂志的电子邮箱上发表)。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探究学习强调将学生引到学习情境中,学生在学习中的情绪与教学效果有直接关系,而影响学生情绪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习情境。上课后师生共同点击校园网站,播放视频、音频、图片等资料,再现历史画卷,介绍新旧中国民族发展的历史和现状,通过具体场景的感受缩小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学生齐唱《爱我中华》,激发学生的情感,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入新课,并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
  
  教师:同学们,五十六个兄弟民族繁衍在这片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共同创造了悠久而辉煌的中华文明,建国以后,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5课新中国的建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同学们一起旅行,边走边看,领略我国少数民族的风采和沧桑变迁。
  
  (二)、教学新课:
  
  (板书)一、我国民族分布:
  
  教师提问: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仅占全国人口8%的少数民族,却占全国土地面积的64%,由于他们的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和交错居住”的特点,在全国2000多个县中,绝大多数具有两个以上民族成分,请你谈谈你所接触过的少数民族风情。
  
  学生踊跃发言,主要有文艺作品、旅游见闻、民族工艺品、清真菜、西北的拉面和烤羊肉、新闻公报、采访汇报等等。
  
  教师提问:对比新中国与旧中国实行的民族政策有何不同之处?
  
  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言(略)。
  
  教师小结:在旧中国,中国人民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外来势力同本国反动势力对中国少数民族实行的是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这造成了少数民族地区较汉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极其落后的状况。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推行的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政策,在中国共产党英明民族政策的引导下,少数民族获得了重大的发展。
  
  (板书)二、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
  
  师生共同点击展厅二: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仅占全国人口8%的少数民族,却占全国土地面积的64%,由于他们的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和交错居住”的特点,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从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制定正确的民族政策,尤其要结合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又比较落后的实际,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制定并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又在我国宪法中作了明确的规定。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已经确定,并将继续加强。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宪法·序言》
  
  除此,党和政府还颁布了一系列关于民族平等、团结的具体政策,下达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多媒体展示资料:(1)、1951年,政务院“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带有歧视和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匾额等一律禁止或加以更改”的指示。(2)、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来共同努力于建设伟大的祖国”。(3)、1989年,****在《庆祝成立40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我们要坚定不移地继续贯彻执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由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政策,从而使少数民族在解放后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板书)三、各族人民跨入:
  
  (板书)1、土地改革与民主改革:
  
  师生共同点击展厅三:56个民族同在一个大家庭,亲如兄弟姐妹,但是各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以及风俗习惯、心理素质等方面又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别,发展水平严重不平衡。党和政府按照少数民族的意愿,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社会改革。分为两步完成的。第一步是民主改革,即通过和平方式,废除原有剥削制度,消灭了阶级压迫,取消了土司、头人和农奴主特权。也进行了土地改革。第二步是改造,即1956年,全国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和政府又根据少数民族的意愿,按照各民族的具体状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引导各族人民走上道路。但是,由于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现状和经济结构不同,社会改革的步骤也不尽相同。1958年,各族人民跨入了。
  
  (板书)2、民族区域自治:
  
  师生共同点击展厅三: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它即是解决我国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制度。到90年代初,我国建立了多少自治区、州、县?(参照课文及教材表格,联系地理知识)。
  
  教师提问: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阅读教材并作答(略)。
  
  (板书)3、西藏沧桑:
  
  师生共同点击展厅三:展示农奴被束缚和砍手图片,毛主席会见西藏代表、十二世向献出哈达。
  
  (板书)四、各民族共同繁荣:
  
  (板书)1、党和政府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师生共同点击展厅四: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援。仅以西藏为例,财政上,从1952年到1983年,的财政补贴就达72亿元,是西藏自治区1983年工农业总产值的10倍。物力上,仅1983年从内地调到西藏的商品,就占西藏商品货源总量的84%。人力上,国家选派了大批优秀干部、科学技术人才到少数民族地区工作,最杰出的代表就是大家熟知的。党和政府也特别重视培养少数民族自己的干部和人才,提高其文化素质。同志曾担任贵州和西藏的党委书记职务,温总理都曾在西北起步,西北成为第二故乡。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看教材“西藏大学成立”图。
  
  (板书)2、新时期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老师提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发展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有哪些发展,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分组讨论,踊跃发言。(略)
  
  师生共同点击展厅四:回顾建国后几个时期的工业和交通建设示意图,“一·五计划”时期的三条进藏公路;全面建设时期的兰新铁路、包头钢铁公司、“”时期的成昆铁路、湘黔铁路、攀枝花钢铁公司等。有内蒙古呼和浩特成为我国重要的毛纺织业中心之一;刘家峡水电站就建立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内。这些不仅说明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也说明了我们党和政府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政策是正确的。
  
  (板书)3、身边的历史:
  
  各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学生上台汇报发言:①、第一小组运用在网上搜集的资料,介绍南疆铁路、青藏铁路、渝怀铁路、宁西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西南大通道等重大工程。②、第二小组运用在网上搜集的资料,说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状况的改善、经济、文化发展。③、第三小组介绍学生的采访汇报、旅游见闻等,说明少数民族五十多年来的巨变。④、第四小组: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至关重要的,两者不可分割,特别是在当今一些西方国家,妄图以等干涉我国内政,集团、“”势力妄图,对此要保持高度警惕。
  
  (三)、小结:
  
  本节课通过新旧社会对少数民族采取的民族政策的对比,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少数民族地区真正的春天,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让少数民族真正当家作主,少数民族地区发生了地覆天翻的变化。今天我们要珍惜共同繁荣的良好局面,就要坚定地维护民族团结、骨肉亲情,防止任何外来势力和集团、“”势力的干涉、破坏,使中华民族大家庭永远和睦相处,荣辱与共。“五十六座星辰五十六枝花,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好男儿志在四方,让我们为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作出贡献。
  
  (四)、延伸课堂,完成探究作品: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进一步深入,实现教学内容的再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堂探究活动结束后,师生可以继续利用课外时间,通过校园网站的留言厅、电子邮件或手机短信等多种途径进行交流、互动。教师可以引导、鼓励学生在课后采取多种形式将自己的探究成果表现出来,如诗歌、散文、新闻报道、小论文、历史小报或者电子作品。教师将其中的优秀作品上传到校园网上或互联网上,供大家学习与交流。或鼓励并帮助学生将他们的优秀作品整理成论文邮寄到报刊、杂志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