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现代汉语词典10

2019-10-28 13:32:38

27、光天化日

【光天化日】(p470)比喻大家看得很清楚的地方:~之下。

这个解释不尽如人意。虽然整体意思也许差不离,但未能将其字面意思(特别是“化日”)作必要交代,尤其未能把使用的场合加以说明。正确解释是:光天:阳光普照之天;化日:即治日,太平无事之日。原形容太平盛世。后转指大白天、大家看得很清楚的场合。常用以交代坏人作恶时的肆无忌惮。例如:“一男子~闹市开枪抢劫”“盗版书~泛滥”“价值连城的珠宝竟然在~之下被人抢走”。习惯上以“~之下”“~下”形式出现。

在非专收成语的辞书中,对典源不一定要作介绍。但对一般读者未必明白的语素、关键字宜作交代。特别是要揭示使用环境、场合和重要的附加含义。《现规》所引“来来往往,人都在光天化日之下。”(《西游记》)《汉语成语大辞典》所引“……不才庸吏得于光天化日之下效其驰驱。”这些是形容太平盛世,今天不是它的典型用法。限于篇幅不必引用此类例句。词典解词应利于读者理解和运用,为此多花一点篇幅也是值得的。仅说“大家看得很清楚的地方”会产生误导。能不能说“演员们在光天化日之下表演歌舞节目”?“环卫工人在~之下打扫卫生”?

28、人定胜天

【人定胜天】(p1062)指人力能够战胜自然。

该成语的解释过于简单化,且缺乏严格的定义,使成语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所带来的片面性得以传播,对读者产生误导。笔者遍查各成语辞典,对该成语的解释大同小异,发现这不是一部辞典的问题,对这个成语的理解普遍存在简单化和片面性的问题,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人定胜天”是中国流传甚久的古语,但它的原义并不等于“人力能够战胜自然”。春秋《逸周书》中首次出现“人强胜天”的命题。《荀子·天论篇》中说:“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天命”今天解释为自然的规律。“制天命而用之”是说掌握自然的规律从而利用它为人类服务,也不等于“战胜自然”。到中古时期,“人定胜天”开始组合成短语。南宋学者刘过在《龙川集•襄阳歌》中写道:“人定兮胜天,半壁久无胡日月。”金元时的官员和文学家刘祁在《归潜志》中说:“人定亦能胜天,天定亦能胜人。”在这些语料中,“定”并非“必定”义。明清小说中的“人定胜天”皆无战胜自然之意。明代冯梦龙在《喻世明言•裴晋公义还原配》中说:“然虽如此,又有一说,道是面相不如心相。又有独生犯着恶相的,却因心地端正,肯积阴功,反祸为福。此是人定胜天,非相法之不灵也。”《裴晋公义还原配》故事在《喻世明言》第九卷,裴晋公名叫裴度,唐宪宗时位居宰相。据说他少年时贫落无遇,有相士为他看相,说他纵理入口,法当饿死。但因他宝贵之后,做了很多好事,积了不少阴德,包括“义还原配”之事,后来寿过八旬,子孙蕃衍。从整个故事看,所说“人定胜天”与战胜自然毫无关系。“定”非必定,指的是人自身的静定状态,就是佛教所说的“定力”,即专忍坚定之心,能坚持善行,不为外界所动。“天”当指“天命”,犹言天神的意旨。“人定胜天”就是说:人能坚守固有的善德,就能克服天意的安排而获得善终或好的结局。《聊斋志异·萧七》:“彼虽不来,宁禁我不往?登门就之,或人定胜天不可知。”“人定胜天”也是说能坚持固有的信念,就能克服“天命”。清魏源《学篇八》:“人定胜天,既可转宝贵寿为贫贱夭,则贫贱夭亦可转为宝贵寿。”其意可见。而且史料证明,从春秋到清代,“人定胜天”与“天定胜人”皆相提并论,两端并举。1950年代以来断章取义只讲“人定胜天”,或片面强调“人定胜天”,而忽略“天定胜人”,有其复杂的原因。事实上简单地将“人定胜天”理解为“人一定能战胜自然”是完全错误的,必须将“人定胜天”在文献中的原意同半个世纪以来作为口号提出的“人定胜天”的内涵严格区分。不仅讨论这一口号字面意义的误解,在理论上拨乱反正,更重要的是要检讨在实践中因为推行这一口号而带来的大规模生态灾难的事实。

中共《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1958年,“由于对建设经验不足,更由于同志、和地方不少领导同志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试点,就在总路线提出后轻率地发动了‘’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1950年代后期以来,特别是在“”和“文化革命”中,“人定胜天”、“改天换地”、“愚公移山”等成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响亮的口号。主要表现有:压制马寅初的人口论,使中国人口失控,提出所谓“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农业上盲目推行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征服大自然的运动,提出所谓“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开荒开到山顶上,插秧插到湖”;工业上大炼钢铁,“土法上马”、土法开矿、冶炼,土法办厂。结果造成了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锐减、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等一系列严重后果。“人定胜天”未经严格定义,这个口号存在局限性,它不能回答两个根本性的问题:第一,按什么标准去改造自然?第二,用什么方法去改造自然?如果受人类中心主义的支配,仅仅按照人类的利益和主观的愿望,不择手段去“主宰”、 “征服”、“战胜”、“改造”自然,必然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人定胜天”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指导思想存在片面性。首先,它强调人与自然的矛盾斗争,忽略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其次,它夸大人对自然的作用,藐视自然存在的客观前提;第三,它只看到改造自然的成就,完全无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和破坏自然的恶果。

2003年10月,同志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强调,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和谐发展,坚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发展。这是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共同任务。今天,我们应当进行历史的反思,改弦易辙,在新的世纪使自然界恢复到良性循环,使中国的经济社会得到持续发展。那么,在指导思想上摒弃“人定胜天”的片面性口号,代之以“天人合一”的新观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更加遵循自然规律办事,自是题中应有之义。

建议修改为:

【人定胜天】“人定”原指人自身的一种静定状态,“天”原指天命。是说人抱有一种坚忍的意志便能改变上天的旨意。后世解作人的意志和力量可以战胜自然。但如违背自然规律或不具备必要的条件,此解有片面性。

29、【人杰地灵】(p1062)指杰出的人物出生或到过的地方成为名胜之区。〖评〗此语出自唐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儒下陈番之榻。”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课本(2000)第四册选收的《滕王阁序》一文,对“人杰地灵”有注释:“人有俊杰,地有灵秀之气”。《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对“人杰地灵”的解释是:“人物杰出,山川灵秀。”《汉语成语大辞典》的解释是:“指杰出的人才出生在具有灵秀之气的好地方,或指英杰到过那里,那里就成了名胜之地。”《中国成语大辞典》的解释是:“谓杰出的人出生或到过的地方,就会成为名胜地区。”最详细的解释是《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人物杰出,山川灵秀。指杰出的人物出生或到过的地方有灵秀之气,成为名胜之区;也指山川灵秀的地方能出现杰出的人才。”以上有从一面解释,有从两面解释。从语法上分析可知,“人杰地灵”是并列结构,按汉语成语的一般规律,并列结构往往包含两个并列的意思。可资印证的是与之构成对仗的“物华天宝”也是一个并列结构,教科书上对它的注释是:“物有光华,天有珍宝”。《中国成语大辞典》的解释是:“物的精华,天的宝物。”因此,“人杰地灵”应该与它匹配,也得从两方面解说,由两方面意思合成。这才符合古人行文的习惯。这样说来,《现汉》和《中国成语大辞典》对“人杰地灵”的解释就失之片面。另外,因为《滕王阁序》是历史名篇,交代出处有利于扩大读者的文化视野,也不占用多少篇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