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顾命大臣都有什么样的结局

2019-11-17 07:32:58

  “顾命”一词来自《尚书·顾命》篇。《尚书·周书》是一篇周初重要文献,记载周成王病重召见几中国历位大臣,顾命他们辅佐其儿子康王嗣位的过程。是对成王驾崩、康王即位时,宗庙内兵卫陈设的记述。从此,中国历史上老皇帝驾崩,如果感到自己的儿子不能亲政,往往挑选中心跟耿耿的大臣替自己照顾自己的儿子,这些人网王都是能干的大臣,且没有裙带关系做后台。

  “顾命大臣”代替皇帝执掌朝政,在朝中权高势大、说一不二,甚而能决定皇帝的废立。三国时候,也有类似的辅政大臣,比如蜀汉的诸葛亮、李严,东吴的诸葛恪,曹魏的司马懿曹爽等人。这些人能中心耿耿且受到小皇帝好评的并不多,有的还有身首异处的下场:

  被贬的蜀汉里李严,李严字正方,南阳人也。李严曾是蜀汉的将领,刘备驾崩之时,他与诸葛亮同受遗诏,共同辅佐刘禅,其地位仅次於诸葛亮。我们知道,蜀汉的根基主要是由三个势力集团组成:占主导地位的刘备嫡系荆楚集团,前益州刺史刘璋时期的东州集团,本地人为主的益州集团。益州集团从刘璋时期开始就没能在上占据大的舞台,一直处于一个陪衬的地位,所虑不大,这一点,我们从《三国志》的传记就可以知道,蜀汉就是除去王室成员,列传中本地人士才也十九人,大约只占了三分之一强,而且无一是高层官吏,均为下级官吏和侍郎一类的闲官。因此需要考虑的乃是荆楚、东州集团之间的问题。“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既然以这样的方式将这话明白地说了出来,那诸葛亮也只有以“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所以刘备这话与其说是信任与托孤,不如说是一种先发制人的威胁策略,亦或者是无奈之下欲擒故纵的一种权谋。而李严,在刘璋时期就是东州集团中的佼佼者。自刘备入主成都以后,他在任上又屡次以少数兵力平定大规模的叛乱,充分表现了他的出色军事和能力。相比较而言,诸葛亮此前在和外交上展示了他的出众能力,但在军事上并没有什么建树的机会,因此刘备很明智地做出了这样的决定:“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两人在蜀汉的大政方针上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李严主和,诸葛亮主战。但二人辅政期间,主战派占了上风,李严未得尽展其才。后来诸葛亮召李严到汉中军中,穿凿城后山之事遂告搁浅。其间诸葛亮对其工作能力表示赞赏。李严与诸葛亮各自写信打算策反孟达。严与孟达书曰:吾与孔明俱受寄托,忧深责重,思得良伴。亮亦与达书曰:部分如流,趋舍罔滞,正方性也。其见贵重如此。李严写信劝说诸葛亮受九锡,进爵称王。被诸葛亮义正严辞拒绝。公元227年诸葛亮要求李严镇守汉中,李严反而要求合并五郡,让自己当巴州刺史。与同僚关系恶劣,看不起年资与职位与其相近的护军辅匡等人,牙门将王冲因被李严忌恨而降魏。公元230年升迁为骠骑将军。魏国曹真大举伐蜀,诸葛亮在积极布防的同时命令李严带二万兵赶赴汉中。而李严以司马懿开府为由要求自行开设府署。诸葛亮只好上奏提升李严儿子李丰为江州都督督管李严原来事务。并让李严以中都护身份代管丞相府事务。李严改名为李平。诸葛亮四出祁山、北伐中原的时候,李严负责军需的后勤保障工作。时值多雨季节,军粮运输满足不了前线的需要,但李严不仅不想方设法加快军粮的输送,反而不顾前线司马懿已经断粮的大好形势假传圣旨,命令诸葛亮班师回朝,使蜀军北伐被迫终止。李平为了推卸责任,于是编造谎言,又打算杀死督运领岑述以顶替过失,又上奏刘禅诬陷诸葛亮。当蜀军撤回时,李平托病逃到沮县,又跑到江州,后来为狐忠劝阻。李严这种因私害公、两面三刀的伎俩被诸葛亮及时发觉并且予以严查,将与李严有关的亲笔书信全部公布出来。李严理屈词穷,悔过认罪。诸葛亮上表刘禅,念其往日功勋卓著,从轻发落,将其贬为庶民,流放梓桐郡。

  被杀的诸葛恪,字元逊,吴大将军诸葛瑾长子,蜀丞相诸葛亮之侄。从小就以神童著称,深受孙权赏识,弱冠拜骑都尉。251年,孙权久病,而太子孙亮年纪还小,便征召诸葛恪以大将军的身份领太子太傅,中书令孙弘领少傅,总统军国大事。252年,孙权病危,召见诸葛恪、孙弘,以及太常滕胤、将军吕据、侍中孙峻等人嘱托后事。第二天,孙权去世。孙弘平时与诸葛恪不和,害怕以后受制于他,便封锁孙权去世的消息,想矫诏除掉他。诸葛恪闻知,杀死孙弘,发布孙权死讯,为之治丧。孙亮10岁继位。孙亮即位后,拜诸葛恪为太傅。诸葛恪为收取民心,广施德政,取消监视官民情事的制度,罢免耳目之官,免掉拖欠的赋税,取消关税。同年,诸葛恪在东兴征集人力,重建以前未完成的大堤,左右依山各筑城一座。派留略、全端分守东、西两城,各带兵千人,自己则率兵返回建业。魏认为吴军入其疆土,耻于受侮,分兵三路攻吴:征南将军王昶进攻南郡;镇南将军毋丘俭进攻武昌;镇东将军诸葛诞、征东将军胡遵率军7万进攻东兴,作浮桥渡水,攻打两城。吴守军告急,诸葛恪亲率援军4万,昼夜兼程,急驰东兴。胡遵等命令部将建造浮桥、渡过湖面,列阵于堤上,分兵进攻东、西二城。但因城在高峻之处,仓猝间未能攻克。当时天降大雪,魏军诸将正置酒高会,毫无戒备。首先赶到的丁奉见魏军前部兵少,便令众军脱去衣甲,丢弃长枪大戟,只带头盔和短刀盾牌,率部轻装突袭魏军前部营垒,吕据等部也相继赶到。魏兵远远看见,指点大笑,不加防备。谁料吴兵登上堤岸,擂鼓呐喊,奋勇向前,魏军惊恐溃逃,争渡浮桥,因超载桥断,落水及自相践踏而死者达数万人,魏军前部督韩综、乐安太守桓嘉先后溺死。毋丘俭、王昶等以东兴兵败,皆烧营退走。吴军缴获大批军需物资。吴主进封诸葛恪为阳都侯,加封荆、扬州牧,督中外诸军事,并赐金一百斤,马二百匹,缯布各万匹。诸葛恪率军抗魏取得东兴大捷后诸葛恪开始轻敌,225年三月,诸葛恪不顾众人反对,征发二十万人伐魏,于五月回军包围新城。魏牙门将张特率三千人拒守新城,苦战月余,士卒病亡战死者过半。但吴兵仍不能攻克。诸葛恪督师强攻,城池将陷。张特行缓兵之计,向魏军伪降,乘夜修补城防工事,继续死守。吴军士卒疲劳,加上天热和饮水等原因,士卒们患腹泄、脚气病的已经达半数以上,死的伤的随处可见。各营军官所报病人数目越来越多。患疾者过半,死伤惨重。同年八月,诸葛恪回到建业,当即召来中书令孙嘿,厉声喝叱:“你们怎么敢随意滥发诏书?”孙嘿噤若寒蝉,惶惧退出,告病辞官。诸葛恪检点名录,把自己出征后选曹奏准任命的各级官员,一律罢免,重新选任。此后,诸葛恪愈治威严,动不动就对人横加责备,进见他的人,个个屏息敛气。他还改换宿卫人员,用他亲近的人来担任,并命令部队整装待发,想进攻青州、徐州。东吴皇族孙坚弟弟孙静的曾孙——孙峻想与诸葛恪争权,便利用诸葛恪为万民所怨、众口所嫌的机会,说他想制造叛乱。同年十月,孙峻和吴主孙亮定下计策,置酒请诸葛恪赴宴。前一天晚上,诸葛恪精神烦躁不安,通宵不寐,而且,家中数有怪异,因此内心疑虑。到要朝见时,诸葛恪停车宫门之外,逡巡未入。孙峻此时已在帷帐内埋伏了士兵,担心诸葛恪不按时进来,事情败露。于是,出来迎着诸葛恪说:“假如您的身体不舒服,可以以后再来朝见,我去禀告皇上”想以此来试探诸葛恪。诸葛恪说:“我会尽力进去朝见的。”这时,散骑常侍张约、朱恩等偷偷写条子给他,上面写着:“今日宴会布置不同寻常,恐怕会有变故。”诸葛恪看到后准备返回,在大门处遇到太常滕胤。诸葛恪说:“我突然腹痛,不能入见了。”滕胤不知孙峻的计划,对诸葛恪说:“皇上自从您回来就没见到您,今日设宴请您,您已到了门口,应当尽力入见。”诸葛恪犹豫了一会儿,又返回去了,带剑上殿,向吴主行礼入坐。侍者端上酒来,诸葛恪迟疑不饮。孙峻说:“你的病未痊愈,应当有经常服用的药酒,可自己取出来喝。”喝着自己带来的酒,诸葛恪的心情这才安定下来。酒过数巡,吴主孙亮起身回内殿,孙峻假托如厕,脱掉长衣,换上短装,出来厉声喝道:“有诏捉拿诸葛恪!”诸葛恪惊起,欲拔剑,尚未出鞘,而孙峻的刀已经接连砍下。张约从旁边砍孙峻,伤了他的左手,孙峻也随手砍断了他的右臂。时卫士皆冲上殿来。孙峻说:“要杀的是诸葛恪,如今他已经死了。”于是命令刀剑入鞘,把宫殿打扫干净,继续饮酒。诸葛恪死后,大权为孙峻所垄断。同样,曹魏顾命大臣曹爽与司马懿争夺权力时,也遭到灭顶之灾,并且夷灭了三族。

  可见,伴君如伴虎,即使是首屈一指的顾命大臣,只要位高权重,功高震主,就那难免遭到其他臣子的倾轧。有时这些臣子尽管曾经很风光,可一旦被押到断头台的时候,他们的结局并不比别人好,有的还生不如死,有的甚至株连九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