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声不尽英雄恨-读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2019-12-02 15:39:04

1 2 3 下一页

  作者:江西省上饶中学 魏建宽

  读陆游的《过小孤山大孤山》,如果不能从《过小孤山大孤山》的文字之中,读出象外之象,闻出弦外之音,则算不上陆游的隔代知音!

  我读《过小孤山大孤山》,听到了金戈之声,闻到了侠骨之香,感受到了浩然之气!

  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陆游时年四十四岁,被朝廷重新起用为夔州(今重庆奉节)通判。第二年闰五月,陆游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一路经今天的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入蜀。课文《过小孤山大孤山》即是陆游乘舟由安徽入江西途经小孤山、大孤山而写下的游记体日记。

  此次入蜀,陆游写下了《过小孤山大孤山》这类记游的日记几万字,集成《入蜀记》,同时也写下了数十首诗词。但日记中的文字,多纪实,少抒情,陆游内心如波涛汹涌般的情感往往于游记中隐而不露,读者如走马观花,则无法品读其文字之妙,更无法走近诗人的心灵世界。

  不过,诗人还是通过他一路创作的诗歌,为我们敞开了心扉。

  要问陆游途经小孤山、大孤山的心境如何?我想陆游此次入蜀作于黄州的七律诗即可高度概括——

  局促常悲类楚囚,迁流还叹学齐优。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黄州》)

  好一句“江声不尽英雄恨”!陆游的心灵独白全在这一首诗中!——

  我陆游之所以迁转流徙至万死一生的夔州,如同楚囚局促于江湖一隅,只因我像孔子一样不能容忍鲁国君臣耽溺于齐国送来的美女丽人。流经黄州的长江水,惊涛拍岸,声如巨雷,多像“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的诸葛亮的那不尽叹息声啊。但造物主却又是如此的公平,并不因英雄老去、壮士饮恨而停止岁月的流转!你看又是一年袅袅秋风起,又是一年梧桐叶落时,我因赴任蛮荒的巴蜀之地又添上了几茎白发。遥望天际,唯有一轮残阳,映照我这一叶扁舟。滚滚长江送落日,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谁又能成为与时间之神拔河的胜利者?既然如此,我又何必触景生悲,追怀昔日盖世的英雄诸葛亮与孙仲谋呢?

  我们不禁要问,“江声不尽英雄恨”只是诗人的悲秋之恨吗?又岂只是为诸葛亮“遗恨失吞吴”而“恨”吗?如果不止这些“恨”,“恨”还有几重?

  《过小孤山与大孤山》中,为我们透露出了答案——

  (小孤山)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

  文中“张魏公”何许人也?即南宋抗金名相张浚,被孝宗封为“魏公”。《宋史?张浚传》有一段赞语如此评价张浚——

  儒者之于国家,能养其正直之气,则足以正君心,一众志,攘凶逆,处忧患,盖无往而不自得焉。若张浚者,可谓善养其气者矣。观其初逃张邦昌之议,平苗、刘之乱,其才识固有非偷懦之所敢望。及其攘却勍敌,招降剧盗,能使将帅用命,所向如志。远人伺其用舍为进退,天下占其出处为安危,岂非卓然所谓人豪者欤!群言沸腾,屡奋屡踬,而辞气慨然。尝曰:“上如欲复用浚,当即日就道,不敢以老病辞。”其言如是,则其爱君忧国之心,为何如哉!时论以浚之忠大类汉诸葛亮!

  在史册中,张浚是善养其浩然之气的正直的真儒士,是能辅弼君王以“正君心”的股肱大臣,是能坚决同降金的张邦昌分道扬镳的南渡志士,是能为立足未稳的南宋平定内乱的英雄,是能东山再起的名相谢安式的人物,如果非得要再以一个历史人物来类比“爱君忧国”张浚,《宋史》称:当时人们就认为张浚“大类诸葛亮”!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