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面面观——文体之分

2019-11-23 16:34:34

作者:李广元
  
  高考作文历来对文体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更明显地加强了对文体的限制,许多试卷都规定“不要写成诗歌”或“诗歌、戏剧除外”,也有的试卷明确要求写议论文或记叙文。无论作何要求,你只能选择一种文体。由此,“符合文体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写什么像什么”,不要写成“四不像”……至于如何准确甄别,从而选择最适合作文题目也最适合考生自己的文体,则需要我们把握一定的技巧。
  
  准确——符合试题规定的文体要求
  
  准确,即通过阅读作文试题的要求,确定适合试题规定的文体。高考作文对文体的要求比较明确,如2011年高考湖南卷、福建卷就明确指出“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江西卷也明确规定写“写议论文或记叙文””,考生必须按要求写作。如果试题中要求“文体不限”,那么就要通过分析确定文章的体裁。如2011年全国大纲卷,由垫资购买彩票一事引出“诚信”话题,对此,写议论文显然就比写记叙文或散文更合适,而且更好操作。那么如何进行分析呢?
  
  首先,要注意材料中的标志性词语。以2011年高考广东卷作文题目“回到原点”为例,原材料中的“起点”“源头”“中心”“根本”等词语,都指出了“原点”的含义。考生可以侧重写为什么要回到原点,也可以侧重写怎么样回到原点。显而易见,写成记叙文、小小说、叙事性散文就要比写成议论文或其他文体深刻得多。
  
  其次,要把握材料内容的指向性。如果材料中有“记、回忆”等词,应侧重于记叙文;有“谈、启示”等词应侧重于议论文;有“介绍、使用”等词,应侧重于说明文;有象征性、形象性意味的词,应侧重于散文。比如2011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目“拒绝平庸”,材料中有这样一段话:“不避平凡,不可平庸。为人不可平庸,平庸则无创造,无发展,无上进;处事不可平庸,因此要有原则,有鉴识,有坚守。”这段话逻辑性很强,很显然,写成议论文或议论散文要比写成记叙文或者来一段故事新编要深刻得多。
  
  其三,要考虑该文体能否出彩。高考作文,近年来不仅降低了审题的难度,而且还在文体的选择上降低了难度,常常一个题目,可以用不同的文体来写作,这有利于考生的发挥,能够获得相对公平的分值。但是,如果多数人都用同一种文体,也有可能造成撞车现象的发生。这时,就要充分思考,哪一种文体更能创新,更能出彩!如2011年高考安徽卷作文题目“时间在流逝”,命题是在引导考生思考时间、人生、成长、生命、理想等,很明显,文体上适合选用散文、议论文。但是如果你能借用自己熟悉的一个名人的经历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以记叙文的形式出现,就更有可能在众多的散文、议论文中脱颖而出。
  
  个性——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
  
  高考作文除了明确规定选用某种文体外,一般都会用“文体不限”来给予考生最大的自由选择和发挥。这时候,你一定要扬长避短,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如果考生有富于情感内涵的生活素材,可选用记叙文;善于说理论证,就选用议论文;善于介绍某种东西,就选用说明;善于表达情感,就选用散文;如果善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幽默语言,可选用杂文……总之,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特长选用适合自己的文体。下面我们结合不同文体作具体分析:
  
  记叙文:用清晰的线索串连材料,用精美的情节表达实情。
  
  记叙文的几个要素,要用线索串连在一起,否则只能成为杂乱无章的事件,线索可以是实物、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也可以是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无论采取哪种线索,都必须从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灵活巧妙地确定。故事情节不能呆板,叙述要生动,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真实情感。如2011年高考山东优秀作文《这世界需要你》:
  
  不知不觉中,我们到了校门口。
  
  “我到了,你早点回家吧!”一路沉默的我终于开了口。“我再送送你吧!”父亲的手紧紧握住背带。我默默地低下头,却看见父亲那双破布鞋早已湿透,裤腿也湿了大半截。雨越下越大了。“不用了,就两步,你回去吧!”我口气中略显强硬、无奈,原本强硬的父亲如今却“软弱”了下来,他手慢慢地松开背包,我把行李接了过来,而父亲趁机把那把伞塞给了我,“这几天都有雨,注意多穿些衣服,别感冒。”我转身离去,而父亲仍旧默默地站在门口,踮着脚尖张望着儿子那越走越远的身影,“别忘了,多给家里打电话,记住了,注意身体……”我眼角流出一颗晶莹的泪珠,伴着雨滴,滑下脸庞,砸在湿漉漉的地上,碎成几瓣。原来,父亲是那样的爱我,对不起,父亲!我明白:无论什么时候,对我而言,我的世界需要你,我的父亲!
  
  文中对“我”与“父亲”这两个人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如二人的对白,以及对父亲的细节描写——“手紧紧握住背带”“父亲那双破布鞋早已湿透”“父亲趁机把那把伞塞给了我”,还有“我”内心的感受,都通过父爱这一线索串连起来,表现了父爱的真挚、伟大与深沉。文段叙事清晰,氤氲着浓浓的真情,毫无矫揉造作之感,散发出感人的力量。
  
  议论文:用鲜明的态度表达观点,用严密的逻辑进行论证。
  
  考场议论文的论点,一般要在文章开头旗帜鲜明地表达出来,然后通过事例进行诠释,对事实进行深刻的理性思考,或通过现象揭示本质,或用辩证的眼光分析问题,以达到逻辑的严密,结构层次的紧凑,从而避免空洞的说教。如2011年高考天津优秀作文《向前看与向后看》:
  
  人生的路上,需要有这两种镜子,前者给予希望,后者给予引导。及时地向前看与向后看,心灵不再空虚,脚下踏着坚实的土地,无所畏惧,正确地追寻。
  
  越王勾践不惧失败,卧薪尝胆,是因为他看到未来的自己可以重整山河。卧龙孔明隐居不出,直至刘备三顾茅庐……比尔·盖茨中途辍学,投身新兴行业……所以失败之时向前看,跨过此时磨难,即是彼时辉煌;安逸之时向前看,漠视眼前利益,才可以撷取长久成果。
  
  向前看是教人眼光远大,更是教人乐观向上。之时,中文系教授和音乐教授同被下放到山沟劳动,中文教授郁郁寡欢,身患重疾而亡。而音乐教授心态平和,认真劳作,时常还哼上一曲。几年过后他得以重返讲堂,安享生活。人生的路上有坦途也有荆棘,透过望远镜,看到希望,积极面对,什么都会过去。
  
  文中开头提出观点:向前看与向后看,心灵不再空虚。然后列出三个论据——勾践、孔明和比尔·盖茨的事例,以此论证向前看的意义。为了更深入地进行论证,文章紧接着提出了“向前看是教人眼光远大,更是教人乐观向上”这一观点,承前启后,把“向前看”的感悟向前推进了一步,并再次通过两个正反论据进行诠释。文章观点鲜明,层层深入,逻辑严密。
  
  散文:用精妙的“点”凝聚材料,用精美的语言表现情感。
  
  散文的材料称为“形”,蕴涵于“形”中的思想感情称为“神”,二者要达到完美的融合,把“形”与“神”统一起来,这需要我们寻找到一个契合点。另外,散文的语言往往充满诗意,巴乌斯托夫斯基认为:“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像苹果饱含着果汁一样。”如2011年高考湖北优秀作文《旧书》:
  
  少年时代逛书店,最常光顾的地方是新书专柜,认为那里才能见新作品。可读来读去仅两字:新瓶。现在,每到一个地方,我仍然会逛一下书店,直奔书店的角落,挤进那几乎蒙尘的柜前,取上一本最旧的书翻看。
  
  可看得多了,又索然无味,仅觉两字:旧酒。因为据说,只有封坛的才是好酒,酒如不封坛存它个百五十年,则不醇。所以,窃以为把旧书比作旧酒是非常高的评价。思及此处,我于是又开始责怪自己:少年时不知珍惜,竟把老祖宗留下的旧书当成草纸,揉擦扔弃……我甚至想,如果当初懂得珍惜,自己或许已是“国学大师”了。看来,草纸未必就不值钱,至少是有很大的机会成本……
  
  思之至此我才明白,万事万物又何尝不像一本旧书呢?且不说多么惊艳花前的玉容芳华都终将老去,即便是那经年苍柏的翠枝上,条条纹路,又有哪处不折射出岁月的无情?
  
  文中写自己年少时进书店与现在进书店的感受,批评了自己年少的无知,进而感悟到万事万物其实都“像一本旧书”,考生以此“点”凝聚材料。同时,通过比喻手法,如新瓶、旧酒等,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通过优美的语言,如文中最后一段,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这样,文章就具有了散文的特点。
  
  创新——选用让人耳目一新的文体
  
  高考作文“文体自选”后,文体中除了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小小说等常见文体外,又出现了书信、日记、戏剧、广告、留言条、辩论、相声、小品等比较另类的文体。这一类文体的选用,关键是考生要熟悉文体的写作,否则只能是形似神非,最终落个“文体不当”的评语。因此,文体创新,要符合文题的需要,更要符合自己的实际。如2011年高考广东优秀作文《回到原点》:
  
  我是一泓山泉,出身荒无人烟的深山。山很高,对我总是照顾得“无微不至”。我知道,它怕我冲出重围,去见识外面世界的时候会遭致艰辛和困苦……
  
  正在我东张西望的时候,一位市民把我从河流中舀了起来,将我倒入一个铁罐中。他把我提到他家阳台上后,又往我身上掺入了一些刺鼻的液体,随后将我用来浇花……
  
  我落在了深山老林中,我转动眼球,细细一瞧,发现我回到了原点,回到了那座深山之中。高山笑了笑,说:“你浑身味道很大!”
  
  心灰意冷中,我这才知道,我是无法回到原点的。
  
  考生将“我”设想为一泓山泉,用山泉流淌出山涧、来到世间的遭遇为核心,把“我”受到污染虽能回到原地却难以回到原点的悲苦心理描述得条分缕析,表现得真实生动。而拟人化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充满童话的色彩。这样的文体自然让人耳目一新,能引起阅卷老师的关注。
  
  由此可见,在文体的选择上,既要深入分析材料,也要熟知自己的特长。这样,文体才不会出现选择性错误,才能达到内容与文体的高度融合,写出上乘之作。(来源:《语文报·高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