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于“四个转变”提升校本教研品位

2019-11-13 14:12:04

  校本教研应立足于推动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发展理念,搭建融实践探索、理论提升为一体的专业研修平台,构建基于专业发展的岗位研修引领机制。学校应从“四个转变”着力,提升校本研修品位。

  一、从教材研究向资源整合转变

  新课程教学呈现的是多元构建的学习过程,不是单一的就本论本的教材学习。虽然,教材是实施教学的重要蓝本,是承载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其内容为学习者提供了阅读和思考的引领线索,但是,教材素材只是构建多元学习环境中重要元素之一。构建多元学习环境,不仅需要优秀的教材为学生提供其学习的基础素材和范例,还需要广泛搜集、有效整合、科学重组资源,为学生提供满足需要、内容丰富的辅助学习资源,使学生的“学”在更加现实、更为贴切的情境驱动下,在自然的学习状态中发展。

  因此,教材研究既要准确把握、深刻领悟《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与教材欲达成愿景之间的联系,有效挖掘教材潜能、充分发挥教材的载体功能,更要着力于教学素材的优选与补充、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要在广泛阅读、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优选体现《课程标准》意图、内涵丰富、外延适度、具有较强的教学引领、承载功能的素材资源,积累资源基础。二要通过学科教研组、备课组成员间的研讨交流,广泛吸纳集体经验和成果,充实并优化成员个体的素材资源库。三要合理整合、重组和科学使用资源,追求课程资源效能最大化,力求使“用好教材、教好课标”的理念落在实处。

  二、从学情研究向课情研究转变

  学情是学习者已具备的知识、能力、兴趣和心理状态等现实情况。课情则包括学情、教材与《课程标准》的目标对接、教学经验的应用、“教”与“学”方法有效链接等内容;它基于学情且涵盖校情、教情和师情的综合因素,是制定教学方案,组织教学内容,创设引领学习的情境和构建学习过程的依据。

  课情研究过程承载着教学素材筛选、资源整合、内容重组、教学思路及学习方法预设等任务。目标是全方位把握课情,多层面体悟《课程标准》的内容及要求,构建符合学情需求、引领学生探究、促进生成的教学方案。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做好学情调研,更要从课程整体结构、主体目标、学科思想以及教学经验的应用和教学策略的构设等,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与研究,使之能着力于课程的整体学习目标,紧扣学科核心任务,以促进生成和能力发展的有效学习为目标,选好教学载体,搭好学习平台,用好课程资源,实现学情和课情资源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三、从教法研究向学法研究转变

  符合学情实际的教学方法是引领和驱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升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但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法研究侧重于教师的“教”的研究,思考和探讨的是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方法及步骤,追求的是“教会”学生,强调的是“教”的作用,突出的是“教”与“学”关系中“教”的功能。然而,教学质量提升不仅需要落实教师“教”的责任,更关键的是学生“学”的动力激活和主体作用最大化的发挥。

  新课程教学理念给“教”的责任赋予了更宽泛、更深厚、更丰富的内涵。教学任务由“教会”发展到“学会”,教学关系由“学跟着教走”发展到“教为学服务”,教师也由知识的“传授者”角色发展到组织者、引领者和共同学习的“探究者”角色,教学过程由讲授与练习主导下的“被动学习”发展到师生思想交融、思维互动状态下的“主动学习”过程。实践表明:实现由“重教”向“重学”转变,达成有效学习的核心任务,需要我们在教法研究的过程中,把研究的侧重点放在创设有效的问题驱动引领情境,构建和谐、自然、主动的生态学习环境等方面,特别是要为学生提供适合学情实际和发展需求的学法指导与帮助。

  四、从问题研究向专业提升转变

  以实践中的问题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机制,虽然对解决教学中具体问题有很大的帮助,但这样的问题性教研因缺乏有效的专业引领和更高境界的专业发展目标驱动,容易产生职业疲惫感和倦怠感,也难以有效突破专业发展的瓶颈。

  引领教师有效突破专业发展的瓶颈,增强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是校本教研的一个重要课题。做好这个课题,学校应搭建融实践探索、理论提升为一体的专业研修发展平台,构建基于专业能力提升的岗位研修引领机制;指导教师规划适合自己的发展愿景,制定既符合实际又注重能力提升和专业发展的研修计划;组织教师参加有助于专业发展、有丰富内涵的校本研修活动和课题研究活动,参加高层次的继续教育和研修活动;使教师在问题驱动、课题带动和专家引领下深化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的探索与吸纳过程中增强持续发展的内动力,在不断否定与重塑的过程中生成教育智慧、提升专业能力。

  来源:高考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