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教者得法

2019-11-22 12:55:38

江苏南京市长江路小学唐文国

在教学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教,会给学生留下不同的印象。有的教学使学生觉得如乘轻舟,一路顺风;有的教学使学生感到如入深山,举足艰难。原因何在?关键在于教学方法。善教者,得法,省时省力,“事半功倍”;不善教者,不得法,费时费力,“事倍功半”。

如在识字教学中,“染”字易写错,难理解。如何教好这个“染”字呢?在最近学校组织的同年级教师同上一课的教研活动中,有三位教师可以称得上“善教者”,他们的教法独具匠心,耐人寻味。

第一位教师为了解决学生易把“染”字多写一点这个难点,先在黑板上写了“九”和“丸”两字,然后提问:“染料店的‘染’字右上是‘九’还是‘丸’?”学生齐声回答:“是‘九’。”“为什么是‘九’不是‘丸’呢”教师的问题犹如一石击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染料店里有没有药丸卖?”学生齐答:“没有!”“对!染料店里没有药丸!”学生齐笑,老师巧妙的点拨,一下子就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

第二位教师教“染”字,把“染”拆成三部分:水(三点水旁)、木、九。然后问学生为什么“染”字里面要有这些部件。学生经过讨论后争相回答。生1:因为染色要用水,所以“染”字里面要有“水”;生2:因为染料是从植物中提炼而成的,所以,“染”字里面要有“木”。为什么‘染’字里面还要有一个‘九’呢?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来,这时教师引导说,因为在古代“九”表示数量多,这里表示在染东西时要染多次才能染好。师生讨论以后,教师又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染”,这时“染”字像电影里的特写镜头一样,深深地定格在学生的脑海里了。

“染”字的含意比较抽象,如何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呢?第三位教师课前准备了一小团雪白的棉花和一瓶红墨水。上课时。她讲了字音、字形后,把棉花蘸上红墨水后取出,并在演示中引导学生观察,然后问道:“谁能用自己的话把棉花变色的现象讲清楚呢?”一位学生说:“红墨水把棉花染红了。”短短几分钟,“染”字的含意这个教学难点就被突破了。

这三位教师遵循汉字结构和学生识字的规律,有的激人兴趣,引人深思;有的化抽象为形象;有的深入浅出而又妙趣横生。这样的教学方法和那些硬性规定学生抄写10遍甚至更多的机械重复的简单做法相比,效果一定会好得多。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得好:“教学的安排好比是‘因’,而学生的发展进程好比是‘果’。”

教贵得法。只要我们善于针对学生的特点,抓住教材的特色,发挥自己的特长,做到扬长避短,一课一得,久而久之,必能成为一位“善教者”。

摘自《小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