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练习系列之“微”篇

2019-11-04 08:56:44

  作者:李彬

  一、内涵挖掘

  微,即小,是和“大”相对而言的。“微”是构成“大”的基础和要素,因此,不可轻视更不可忽视“微”,正所谓“一滴水能反映太阳的光辉”。但有时我们又不可太在意“微”,比如细枝末节、鸡毛蒜皮的小事,同时也不可把“微”无限夸大。随着社会的发展,“微”的影响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微”生活360度无死角地充斥在我们周围,“微博”改变着阅读方式,“微信”提供了便捷社交的渠道,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中国网络电视台联合举办的“汉语盘点2012”评选活动中,在候选的汉字(国内)中,“微”字名列首位。

  二、三维解读

  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立意:要充分重视“微”的作用和意义;积少可以成多,积小可以成大,量变可以引起质变;为大家必须舍弃小我,求大利必须放弃小利;需见微知著,更需防微杜渐。

  三、命题范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由两岸媒体主办的“海峡两岸汉字评选”揭晓,“微”字以40多万票当选年度汉字。一些重要的时代影响,往往体现在一些微小的人和事物上。微博微言大义,见微知著;微生活具体而微,并非微不足道;微公益温暖人心,体贴而入微。今天,你微了吗?

  请以“微”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叙述你自己或别人的经历,也可以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与立意:根据材料中相关表述分析可知,命题里的“微”就是“小”,可以是细小、微小、渺小,甚至矮小等,可从三个角度对之进行延展、引申:

  从“是什么”的角度分析,明确“微”在生活中的具体内容。“微”可指生活中微小的改变、人生中微小的曲折、内心中微小的感动、生活中的微幸福……这个角度适合写记叙文,可以记叙一件小事,也可以是多件小事,小中见大,或展现社会一角,或赞人间真情美德,叙事要紧扣中心“微”,不能枝蔓横生。

  从“为什么”的角度分析,探寻“微”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诸如“细小的东西累积起来也成伟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伟大始于渺小”“一粒沙里见世界”“微小的行动也是力量”“滴水亦可穿石”“微小的差错也是灾难”等。这个角度适合写作议论文。

  从“怎么办”这个角度分析,引导人们重视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惊涛骇浪、豪言壮语,更多的是平凡的人、细小的事,然而恰恰正是这些平凡的人、细小的事给我们以最深的感动,推动社会的发展,悄悄改变着世界,让我们的生活虽平凡却不平庸。所以我们应该珍惜重视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善待生活中的点滴”。这个角度写作记叙文或议论文皆可。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这样一个关于东汉著名学者陈蕃的故事:陈蕃年轻时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业。一天,他父亲的朋友薛勤来访,见他独居的院内龌龊不堪,便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无言以对。

  读了这则材料,你有何感想?请以“说‘微’”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④不少于800字。

  审题与立意:从故事中“陈蕃年轻时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业”“陈蕃无言以对”等语言来看,材料似乎是要传达这样的信息:不可轻视微小的事情,想做大事必先从做好小事开始。但若抓住开头一句中的“东汉著名学者”,似乎又暗示了这样的意思:做大事就不必拘泥于小事,只有放弃小事才能最终成就大事。因此写作该题,要有一定的辩证思维。除了可按以上理解立意之外,还可有以下立意:莫因小事看轻人;无视小事,正因心怀大志;等等。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

  钻石虽小,能穿瓷器;麦垛虽大,压鼠不死。——民谚

  有关“大与小”的名言俗谚很多,简洁的语言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请以“大与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①必须符合文体要求;②角度自选;③立意自定;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审题与立意:和上题相比较,上题的材料暗示我们写作时要有一定的辩证思维,而该题则是一个关系型的题目,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弄清“大与小”的辩证关系。当然,二者的辩证关系应由题中提供的几则材料来分析。第一句强调的是要重视“小”,否则可能会“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第二句强调的是要重视“大”,否则容易因一些细枝末节而影响伟大目标的实现;第三句则是强调:是“大”是“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有用,事物如此,人也如此。具体写作时,则宜侧重论述或表现其中一点,或讲清道理,或通过某一事件表现中心。

  四、经典素材

  (一)因小失大

  日本有个叫北原武的戏剧才子,他和他的母亲向来不和。因为自从他一个人辛辛苦苦离开乡下,到东京打天下以来,他的母亲每次写信给他,除了要钱,还是要钱,一点关心的话也没有,即使在他潦倒的时候,还会收到母亲急切催他寄钱回家的信件。所以,到功成名就时,除了寄钱回家之外,他根本不愿回去。

  直到母亲去世,他回家奔丧时,大哥拿出母亲临终前交给他的一封信,北原武才恍然大悟。信上是这样写的:

  “武儿,所有的孩子之中,我最担心的就是你。我担心你不会存钱,对朋友太慷慨,将来会没有钱养老,所以才一直催你寄钱给我。其实你给我的钱,一分都没有用,你大哥给我的已经够用了。我都帮你存起来,现在我走了,把所有的钱还给你。”

  【素材运用指导】这是个感人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母亲对儿子的最纯粹的爱。但若换个角度,或许我们看到的将不是这位母亲的睿智,而是她的因小失大——为了帮儿子存钱,损失了一世的亲情,双方存在的误会,始终无法面对面沟通,那不是抱憾以终吗?

  (二)一钱斩吏

  《鹤林玉露》中有一则《一钱斩吏》的故事:崇阳县县衙有个管钱库的小吏,一天,有人发现他头巾里有一个小钱,就告到县官那里,县官追问得知他是从钱库里偷的钱后,立即命令把他抓起来,责打一顿,要判他盗窃国库的重罪。库吏不服,说:“我只不过拿了一个小钱,算什么大不了的事?就抓我、打我!哼,你至多是打呗,难道还能杀了我?”县令见他态度很不好,不禁大怒,判了他一个死罪。县令喝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遂拔剑怒斩其首。另一则故事说:古时,有位县令下去巡视,体察民情,在一家茶馆里发现有个库吏竟与一些商贩赌博,一边怒斥一边责令重打。库吏大喊冤枉,说:“只赌一文输赢,有何足道?你能打我,还能杀我不成?”县令一怒,挥笔写道:“一日赌一文,千日赌千文,赌瘾日盛,精神日虚,玩物丧志,于事何成?”于是拔剑杀了库吏。

  【素材运用指导】很多事情,一点一滴可能很容易被人们忽略,但是,积少成多,总有一天会产生“质”的变化的,“防微杜渐”应该是点滴积累的又一个注脚吧。另外,故事中的两位小吏,起先确实都是小罪小过,却不肯认错,终致送了性命,这也算是因小失大的“范例”了吧。

  (三)孟非的打工经历

  近年,江苏卫视节目主持人孟非的人气急速上升,很多媒体将这一现象称为“孟非现象”。而成名前的孟非,只是一个底层打工者。做搬运工,月薪200元。做印刷工人,月薪300元,但可以免费看报纸。休息时,他就看报纸,写日记。后来,他去江苏电视台做临时工,任劳任怨,苦活累活无所不干。拿到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专科文凭后,他有了新的目标,要做一名记者!他总是抢着扛摄像机,利用这种机会学习如何采访、如何操作摄像机。他的日记也从“记事”变成记载每天学到的新知识,不懂的地方第二天向记者们打听。就这样,孟非一点点积少成多,慢慢对记者工作由陌生到了解。

  1996年8月,孟非向领导毛遂自荐,参与拍摄26集专题片《飞向亚特兰大》,就是这个“临时工”担任总摄影的专题片,在全国荣获二等奖!孟非从此变成正式的记者。他主持的新闻节目《南京零距离》和相亲节目《非诚勿扰》都获得了很高的收视率,他也成了国内知名度最高的电视主持人之一。

  【素材运用指导】孟非的成功,与他的不懈追求有关,更与他的不断积累有关。他在打工之余,从来不忘记读书,写日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学习、充电成了他人生的常态,终于使他厚积薄发,让他的拍摄、主持都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五、经典文本语段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2.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李斯)

  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5.人要成就一件大事,就得从小事做起。(列宁)

  6.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爱因斯坦)

  7.我不知道世上的人对我怎样评价。我却这样认为:我好像是在海上玩耍,时而发现了一个光滑的石子儿,时而发现了一个美丽的贝壳而为之高兴的孩子。尽管如此,那真理的海洋还神秘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牛顿)

  六、写作点拨

  独词题的写作,首先要将之组成某一个词或短语,如“微博”“微小”“防微杜渐”等。作文“微”的写作,很容易写成“大路货”的文章,人云亦云,落入俗套,如写“要见微知著”“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写作该题,若是采用逆向思维,或许更容易写出好文章。动笔之前,可先梳理一下该题可有哪些立意,再思考一下哪些立意比较新颖、深刻,然后猜测一下其他人大多会写哪一种立意,最终确定自己所选的立意。立意乃文章的关键,选定一个好的立意,文章也就成功一半了。

  七、范例美文

  微

  再微小的过错,被人无限放大,就成了犯罪。再微小的事情,被某些中学生放大,便成了一类文中的“国人道德沦丧!”

  生活本该是平淡的,有时沏一茗茶,捧上一本《目送》,便能从中汲取营养,充实一下空虚的心灵。有时无论经历了什么不快,塞上耳机,听上一首好歌,烦恼顷刻烟消云散。但是,这些平淡生活中的平淡事情,被急于追求高分作文的有些同学一加工,立马就成了国人兽性大发的有力罪证。

  曾经读过这样一篇文章,开头写了上学途中见同学乱丢垃圾,草草几笔就把该同学的丑恶嘴脸勾勒得淋漓尽致。而后七百多字就从个人乱丢垃圾上升到自然环境恶劣,然后使出看家绝活,二话不说,直接从现象升华到人文,对国人素质一顿狂轰烂炸,最后来一句极为沉痛呼吁:国人素质何在?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是啊,长此以往,文将不文!而就这篇作文,竟得了惊人的六十二分。我思来想去,就觉得这里面有四十分是文笔,二十分是字形,最后两分才是主题。

  老师曾教过我们见微知著,一个关于观察的人,善于思考的人要从细微事物中看清一些事实真相。这是极为正确合理的。而这并不意味着对世界的看法可以任由想象。我见过有过某个同学乱丢垃圾,也见过他把自己攒了一个多月的零花钱放入捐款箱。若一开始就把他定义为无素质之国民,那有素质之国民安在?我见有曾有某官员在电视上大力呼吁人要纯洁官要清明,但没过多久便又在一法治节目里见到他因贪污被捕,若打起头就认为他是人民父母,那那些真正的人民父母颜面何存?见微可知著,并不是以点去概全。倘若将这“见微知著”的本领发展成一种习惯,那几乎身边所有人所有事都会每天来一次大转变,岂不痛哉?岂不累哉?岂不自讨苦吃哉?

  生活中的细微事物,享受好的,放过坏的,记住喜的,忘却悲的。更不能为了作文得高分而将那细微的坏事愈说愈愤,愈演愈烈。到头来也终究是一愤青在愤激之时的激愤之说。

  最后,来一句极为沉痛的呼吁:啊!人民们,百姓们,放下偏见,忘却细微,立地成佛!

  【模拟评分】内容19分+表达20分+发展19分=58分

  【得分点】本文反弹琵琶,呼吁“放下偏见,忘却细微”。此为立论之新颖独到。

  文章开头即亮出怪现象:“再微小的过错,被人无限放大,就成了犯罪。”引人注目,夺人眼球。然后举某些学生作文为例证明此种现象之怪,再举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进一步证明这种“见微知著”的做法的错误与荒唐,最后水到渠成顺势总结全文。此为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语言或庄或谐,嬉笑怒骂,颇有杂文味。此为语言活泼,生动有味。

  微

  我妈是标准的家庭主妇,自从下岗后宅在家中这么多年,也曾一度自怨自艾过,但如今,我妈却摇身一变,转入“潮妈”,和一群小年轻们一起玩起了微博。

  微博来势汹汹,我和我爸都大有危机之感,生怕我妈沉迷其中,无法自拨。可我妈那边却自己玩得无比沉醉。

  爸爸围起大围裙,掌厨之时,我妈拿着手机拍个不休,我撇了撇嘴,不屑之情溢于言表:“又不是法式大餐,满汉全席,有什么意思?”

  妈妈愣了愣,接着火冒三丈,但她素来以“温婉”为微博标签,忍了忍,又把手机放我眼前:“这叫幸福,懂不懂?”又一边双眼发光,让我爸再摆几个帅气的姿势。

  我一直认为我妈的这种行为无聊而浪费时间,所以当我有一天翻看她的微博时,心中,有什么东西在翻腾。惊讶之情,难以言表。

  一张张我和爸爸的照片,下面是妈妈写的几行字,描述着家庭趣事,点滴中,溢满了幸福之感。我有时甚至惊讶,这件事,发生过吗?

  看着这些对一件件微小之事的描述,我突然间有些愧疚与难过,为什么,这些看似微小,但却冲斥着幸福的点滴,我却没有铭记于心呢?

  这是时光碎片赠与我们的微小却珍贵的礼物,不能让它们,在悠悠岁月中渐渐蒙上时光的灰尘。

  一瞬间,我不再鄙视与不屑我的“潮妈”了,她的心中,看重的,并不是那众人为之疯狂的小小微博,而是一家人在一起的,微小幸福。

  感谢微博,我找到了生活本应有的面目。

  一条一条地翻看妈妈的微博,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看着远处像个孩子的妈妈,想对她说些什么,但不善言辞的我,终究不能表达什么。

  看着远处的妈妈,我揉了揉眼角,掏出手机,将她定格在照片中,她的笑,在照片上完美地停留了下来。

  微小的幸福。

  我简短地发了一条微博,与别人充斥着美食、奢侈品、时尚的微博不同,我也想像妈妈一样,只是记录自己微小的幸福。

  我们微小,但不卑微,因为有家……

  “咦?你怎么和我加V了?”妈妈发微博时,突然惊喜地叫出来。

  “哦,没什么,看你粉丝少而已。”我装作没事似地走开了。

  但我没有说出口的是:其实我想说,明年当我在远方时,能看到元气满满的妈妈所发的家里琐事小幸福微博,那么,就是天赐的,最小却又最大的幸福了。

  【模拟评分】内容19分+表达20分+发展18分=57分

  【得分点】不泛泛而谈而专写家庭生活,切点小而有生活气息,暗合高考作文倡导写自己熟悉生活的要求;结构完整,写出了“我”的情感变化的过程,符合记叙文选材具有过程性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