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

2019-12-11 13:01:23

1 2 下一页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有两条主线,一是以活动为主线,创设物理情景,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和探究体验熟悉声音的三种不同特征,二是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声音的特征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为合理分化难度,在新知识的学习中,本课设计都特别突出几个环节:丰富感性认识→形成抽象概念→物理情景识别→深化概念理解→应用、交流与想象→矫正认识偏差→小结知识要点,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采用实验、观察、比较、探究、讨论、想象、练习、归纳、演绎等多种方法,积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与创新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快乐,从而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材分析】
  
  1.通过体验、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
  
  2.通过声音的速度估测增强学生对声速的感性认识,熟悉速度的测量。
  
  【学情分析】
  
  1.学生有强烈的活动探究欲望,在方法和环节的把握上不够成熟。
  
  2.学生对声音较为熟悉,而对其特征、规律缺乏认识。
  
  3.学生的直观感性思维较好,而对音调、音色等的抽象思维不够。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经验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和声速。
  
  2.借助探究活动增强体验,培养能力、学会思维与合作。
  
  3.通过过程感受激发想象能力和民族精神。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创设情境,引发心理需求
  
  1.播放音乐(千差万别的声音)
  
  2.这些声音有何不同?
  
  (生):听音乐、描述感受
  
  二、活动1:探究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师):创设问题,引发表现欲和求知欲
  
  问题设置、过程引导:(以打鼓为例)
  
  1.鼓声是怎样产生的?
  
  2.怎样能显示出鼓面的振动?
  
  3.要使鼓声更响些,你会怎样做?
  
  4.鼓声的强弱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5.怎样做能显示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
  
  (生):首战告捷,获得心理满足
  
  思考、表述、操作、讨论、对比、总结
  
  (师):多媒体课件放映并解说:示波器显示声音的强弱
  
  三、活动2: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
  
  (师):创设情境,引发探究,激发学生自我发现,追求过程和方法体验
  
  问题设置、过程引导:
  
  1.你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吗?
  
  2.用一张硬纸片拨动梳子,怎样做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3.声音的高低不同时,梳齿的振动情况有何不同?
  
  4.猜想: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什么关系?
  
  5.怎样检验你的猜想?
  
  (生):感受过程,抽象思维,体验知识发生
  
  思考、表述、操作、讨论、对比、总结
  
  (师):多媒体课件放映:齿轮敲打塑料片、示波器显示声音的高低、弦乐器的音调
  
  (生):阅读课本(信息快递),认知概念。
  
  四、活动3:辨别声音
  
  (师)(生):(乐器演奏表演、少数学生发音,其余学生闭目静听、识别)
  
  1.辨别不同乐器的声音
  
  2.辨别不同人的声音
  
  (生):阅读课本:(1)体验声音的另一特征──音色
  
  (2)感受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
  
  (3)生活、物理、社会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