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重建:科技独领风骚[图]

2019-10-07 12:30:48

代格村设施农业示范区


2MW水光互补电站,已发电69万度


代格村CL结构的太阳能建筑住宅


海拔3980米的巴塘人工种草基地


代格村光热利用与沼气一体化工程

2010年,4·14玉树特大地震发生后,在、的领导下,青海玉树的救灾和重建工作迅速得到了全国人民及时有效的强力支持。
  
  科技部非常重视玉树灾后重建工作,在第一时间动员和组织全国科技力量投入应急工作,先后有、高校等十几家研究机构专业队伍赴灾区开展科技救灾工作。全国科技系统向灾区捐赠的设备和物资折价人民币达1000余万元,捐款近240万元。科技部在迅速启动应急科技项目、组织遥感飞机航拍灾区现场损毁情况图片、提供大批科普资料、开通远程医疗和教学系统的同时,启动了“青海玉树灾后恢复重建应急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在科技部的支持下,青海省科技厅立即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积极谋划并主动参与与恢复重建工作。针对玉树灾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头,是中华民族的水塔和国家生态屏障,地区平均海拔4400米以上,高寒缺氧,生物资源独特,自然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电力缺短,化石能源匮乏的实际情况。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重建新玉树科技引领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其中贯穿了既解决正常生产生活快速恢复的重建问题,更着眼区域经济的可持续长远发展;既关注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兼顾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发展和绿色发展的战略任务,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依靠绿色发展,实现玉树超前20年的跨越发展目标。主要在改善生活、发展生产、修复生态、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和提高科技服务水平等五大领域,集成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牧业和信息等多项技术,集中展开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实施,建设的科技示范基地已成为玉树重建的亮点,得到了当地群众、政府称赞和青海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评价,在玉树重建中充分发挥了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
  
  项目实施凝聚了科技界的智慧
  
  《重建新玉树科技引领行动计划》围绕玉树灾后重建的科技需求,分别设计了玉树灾后过渡性安置阶段灾区适用实用技术集成与推广、玉树灾后恢复重建农牧业生产适用实用技术集成与示范、玉树灾后重建区域分布式能源供给体系技术集成与示范、玉树地区数字化信息服务技术集成与示范、玉树灾后重建民族特色建筑一体化设计与实施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五项课题。目标是通过多元化绿色能源供给技术、节能建筑一体化与民族化设计技术、数字化公共信息技术的综合集成和应用、高原现代农牧业技术等,建设一个青藏高原牧区现代可持续发展示范区样板,同时辐射周边区域,并带动形成高原可持续发展综合示范区,为未来高原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和样板工程。
  
  项目的实施,聚集了中国科学院电工所、地理所、西北高原生物所、光机所、微生物所、沼气科学研究所、青海大学、青海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青海省农村牧区能源办公室、青海省气候中心、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青海省测试计算中心所等以及依托中国铁建、陕西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电信青海分公司、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等省内外近二十余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工程施工企业的科技力量和科技成果。直接执行项目与课题的科技人员达到110多人。
  
  省科技厅及时配套项目,整合国家金太阳工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省级基本科技计划和社会捐赠项目及资金1.5亿元,及时实现了项目、人力、资金的集成统筹和合理部署,从机制上保障了科技对恢复重建工作的支撑和引领。
  
  灾后的秋天科技示范喜讯频传
  
  为了更好的发挥科技在玉树地震灾后重建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青海科技厅针对灾后农牧业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5月初,组织大批科技人员重点从大田作物种植示范,人工草地建植等方面,开展科学指导恢复生产,所有示范点均取得了当地有史以来的高产,示范效果引人注目。
  
  ——大田作物种植与示范:青稞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昆仑13号、北青3号青稞新品种800亩,平均亩产169.1公斤,比当地青稞品种增产32.9%。
  
  示范推广青薯2号马铃薯新品种150亩,平均亩增产20%。
  
  豌豆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草原24号、草原25号豌豆新品种200亩,平均亩产147.5公斤,亩增产24.3%。
  
  示范推广黑饲麦1号新品种50亩,平均亩产鲜草1500公斤,亩增产25%。
  
  示范推广青莜2号新品种30亩,平均亩产鲜草1500公斤,亩增产20%。
  
  ——以代格村、果青牧场、巴塘草籽场为示范样板,开展了犏牛、藏猪、藏鸡的特色养殖,人工草地综合利用、天然草地合理利用技术示范。
  
  ——在玉树县果青牧场,分别对3000亩、1000亩天然草场进行了施肥示范,平均产草量提高了11%。示范区草场灭鼠面积达到5100亩,灭鼠效果达到98.5%。
  
  在果青牧场开展了灾后畜牧业恢复生产饲草料基地建设,建植以青海444、加燕2号为主的单播人工草地200亩,平均亩产青干草703kg/亩。建植青海444+箭筈豌豆、加燕2号+箭筈豌豆为主的混播草地20亩,青干草产量达到892kg/亩,带动63户牧民开展圈窝种草,建植圈窝人工草地380亩,平均青干草产量达到814kg/亩。配置了拖拉机、四叶翻转犁等农机,培训了相应的使用以及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技术。
  
  ——在海拔3950米的玉树巴塘退化草地建植优良牧草生产基地3470亩。一年生饲草基地鲜草亩产达到4000kg以上,达到重度退化草地可食牧草量的49倍。多年生饲草基地可食牧草产量达到238.54kg/亩,是重度退化草地的15.27倍。2011年玉树巴塘饲草生产基地生产优良牧草1400多吨,有效减轻了示范区域天然草场放牧压力,也缓解了高寒牧区冷季尖锐的“草—畜”矛盾,尤其是在雪灾中发挥了“抗灾保畜”的突出作用。
  
  灾后的冬天温室里的草莓熟了
  
  2011年2月中旬,雪域高原正值滴水成冰的时节,但在结古镇代格村新建的高标准日光节能温室内,示范种植的蔬菜长势良好,草莓、辣椒等已可采摘食用了。温室种菜并获成功,这在玉树历史上闻所未闻。
  
  玉树恢复重建之初,省科技厅及时组织省农林科学院、省机械科研所、玉树州科技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精心集成多项新型实用技术,在代格村新建了4栋以发泡混凝土为主要隔热材料的高性能节能日光温室和14栋高档节能日光温室,并于地震当年11月全部竣工。竣工后农业科技人员及时组织农牧民群众进行了整地播种、配方施肥、育苗移栽等工作。
  
  第一批核心示范温室4栋,11月底即覆膜定植了1棚草莓新品种;起垄覆膜后,试验性的种植了1棚耐寒、耐弱光“冬冠”西葫芦新品种,1棚喜温的“乐都长辣椒”,1棚喜温的“北京402”黄瓜新品种,均安全越冬,成功种植。草莓开花结果正常,果实于2月下旬成熟;西葫芦于3月底第一批产品上市;喜温的辣椒、黄瓜开花结果稍晚于西葫芦。
  
  第二批核心示范温室,根据实际情况于2011年1月中旬种植了耐寒的“世宝菠菜”、“青蔬969”油白菜、“光杆茼蒿”、“广西油麦菜”、“春秋皇后”大白菜等叶菜类蔬菜新品种,“樱桃萝卜”、“顶上”和“白玉春”萝卜等根菜类蔬菜新品种,以及耐寒、耐弱光“冬冠”、“晶莹”西葫芦新品种,起到了比较好的示范效果。油白菜、菠菜、萝卜长势喜人,于3月初陆续上市,至4月初收获结束。据测产:油白菜新品种亩产2334.5千克,菠菜新品种亩产可达2467.9千克,茼蒿亩产量达1334千克。
  
  收获结束的示范温室按茬口复种,于4月下旬高标准起垄覆膜定植2棚乐都长辣椒,1棚黄瓜新品种,1棚草莓新品种;于5月上旬高标准起垄覆膜定植1棚番茄新品种。蔬菜栽培茬口轮换进入良性循环中。据科技人员不间断监测表明,经过严冬考验,18栋高标准节能日光温室内,在没有任何辅助热源的情况下,冬季气温最低时室内最低温度仍能保持5—7℃,温室内草莓、辣椒、西葫芦、油白菜等多种名优果蔬竞相生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尤为喜人的是,藏族同胞认识到科技引领行动的魅力,开始积极响应和参加农业生产活动。18座温室全部进入产菜期,日产新鲜蔬菜达1500斤,为平抑菜价、丰富大批重建人员生活供给发挥支撑作用。
  
  通过项目示范带动,代格村震后新建的其余100栋温室作为新兴产业初具规模,正逐步成为结古镇蔬菜生产基地。
  
  灾后来年秋天科技第一村交付代格村民
  
  2011年10月23日,对于结古镇代格科技示范村来说是个喜庆的日子,110户村民在这一天领取新居钥匙,大家笑容满面。上午9时,村民们就聚在新房入住仪式现场,在他们面前,一座座民族特色浓郁的新房错落有致地依山而建。
  
  被誉为“玉树第一村”的代格村是青海省科技厅在玉树重建中组织实施建设的现代化科技示范村。提起代格村这个科技示范第一村的科技含量,省科技厅厅长解源介绍说,代格村居民住房建设中科技引领了三大体系,即农牧区多元化清洁、经济型生活用能体系,生态型农牧业生产体系,数字化信息集成应用构成的公共服务体系。而五项示范内容开创了灾后科技重建的先河,无论是采用CL体系技术的藏式太阳能一体化建筑、太阳能沼气一体化工程、双模式光伏发电系统、蔬菜种植基地,还是数字化农牧科技信息服务模式,使代格这个现代化科技示范村的称号都名副其实,为青藏高原村镇跨越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样板模式。
  
  在村民格来家里,主妇正在厨房里小心翼翼地擦拭着生物质节能炉,提及对新生活的感受,她开心地笑了。“这些家什我以前听都没听过,搬进来前,技术人员还手把手地教了教,能用上这样的好东西,我真是没想到,别说我们没见过,就连听都没听说过。”随后她兴奋地领着客人参观房间。她家的新房100平方米,地辐热采暖依靠屋顶安装的太阳能和生物质节能炉。两间客厅、三间卧室通透明亮,客厅有多媒体集线箱,可以在家上网,看有线电视,打电话,与国家文化共享工程无缝集成。厨房里,靠墙安装的是辅助加热的生物质节能炉和灶具,炉子可以用煤、牛粪生火,既可以做饭,也可以辅助取暖。炉子旁边是保温水箱,靠太阳能加热的热水就储备在这个水箱里。“这个设备很好操作,我们入住后,取暖、用热水,只需要按有季节标注的按钮就可以使用太阳能,环保又节约。卫生间还安装有马桶、淋浴,四季都能洗热水澡。”她说非常高兴能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周卫星副厅长说:“为引领新玉树重建,我们项目设计的目标就是把代格村建设成一个集生产、生活为一体的绿色重建示范村。重点建设民族特色、光伏、光热建筑一体化建筑示范户工程示范110户,建筑面积9920平方米;建设一座60kWp双模式光伏示范电站,解决代格村农牧民用电问题;建设以沼气为主的绿色生活用能示范基地一个,核心区面积2500平方米,并辐射全村;一个远程基础教育示范点、1个基层党员远程教育示范点;1个数字化医疗示范点;1个生态旅游服务点。现在,这些目标都实现了,群众高兴,我们也欣慰。”
  
  青海省委书记在考察代格村后满意地说:“科技给牧民的观念和生活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
  
  2兆瓦水光互补微网电站并网发电
  
  2011年12月31日,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青海省玉树州巴塘2兆瓦水光互补微网发电示范项目”竣工并实现并网发电。该项目包括2兆瓦平单轴跟踪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12.8兆瓦水电和15.2兆瓦时储能系统,成为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光伏微网电站。
  
  玉树州夏冬两季都呈现电力供应不足状况,夏季电力缺口达4940千瓦,冬季电力缺口为12550千瓦,加之玉树地震灾后重建,电力供应更为紧张。为攻克兆瓦级水光微网发电系统关键技术和设备,青海省科技厅组织电工所和北京科诺伟业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技术支撑单位,联合省水利水电公司实施了省级重大科技专项“青海玉树水光互补发电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同时,太阳能行动计划资助960万元,启动了“兆瓦级玉树州水光互补微网发电科技示范项目”。通过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其中,研制的可调度、自同步电压源及双模式的并网逆变器尚属世界首次应用。在一年的建设期间,广大工程技术人员不惧严寒,赶时间、抓进度,终于在2011年的最后一天在海拔3980米的巴塘草原建成并实现并网发电,平均日发电8000千瓦时,为玉树重建提供了保障。该电站是国内首座兆瓦级水光互补微网电站,也是世界目前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水光互补微网太阳能电站。
  
  今天科技示范基地成了玉树重建的亮点
  
  重建新玉树科技引领行动计划还建成了一系列配套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和示范点:
  
  ——玉树地震灾区藏羊选育提高技术示范:在玉树县牧场已组建完成专业合作组织1个,以牧场为中心,购置藏种公羊50只,母羊200只,开展了选育鉴定与分群工作,组建了核心群,建成藏羊暖棚6座,建立了藏羊繁育基地。
  
  ——牦牛健康养殖生产模式技术集成与示范:在玉树巴塘建成生态畜牧业示范基地,修建现代化牛舍1座,饲草料加工车间1座,并示范养殖牦牛50头。果青牧场建成饲料加工、泌乳牦牛棚各一座,配置牦牛种公牛3头,母牛30头,天然草地合理利用技术示范模式初步形成。
  
  ——代格村特色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完成新型藏猪舍和藏鸡棚的建设任务;引进种猪20头、种鸡100只、肉鸡200只,可为将来该地区发展特色养殖提供种源。组建犏牛生产群,引进杂种公牛10头、犏母牛20头,集中饲养。开展了营养舔块、优质干草与天然草地合理利用相结合的饲喂示范。完成了300平米犏牛棚的建设,配制了2吨的冷却奶罐,双桶挤奶器。犏牛生产的整个链条初步形成。
  
  ——高值化牦牛乳制品研究与新产品开发:选购的乳制品加工设备已运至果青牧场。生产车间正在建设之中,随后,进行设备安装。酸奶、奶酪设计配方已完成。巴塘地区采用综合养殖技术养殖牦牛,产奶量明显提高。
  
  ——玉树县牧场生态旅游型家庭牧场建设:选定生态旅游型家庭牧场,配置了相应的设施。三名经过省外培训的旅游接待人员,已进入工作岗位开展工作。建成一座约500平方米的室内游泳池,已投入使用;蔬菜温室一座150平方米,已正常生产。目前,已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500人。
  
  ——人员信息采集及虹膜应用示范:应用系统对居民进行了虹膜人员识别录入工作,共录入结古镇牧民人员信息39841人,采集虹膜人数达3598人。该系统对人员身份的确定准确度高,对灾后人员信息统计、民政救灾物资的发放、救灾资金的领取、土地房屋所有权的等级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起到了保障作用,对灾后重建管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现已完成100人次的培训工作等主要技术指标,建立了虹膜应用数据库和虹膜应用系统,完成虹膜技术应用规范报告的编制,正在完成虹膜应用的标准化设计工作。
  
  ——高寒高海拔地区太阳能采暖系统应用示范取得成功,为全国牧区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规划建设游牧民定居工程提供了典型示范。
  
  ——玉树地区数字化医疗服务:在玉树县综合医院、玉树县代格村卫生室搭建远程医疗诊断系统,利用远程网络系统开展远程医疗会诊、医疗教育、医疗咨询的相关服务,配备相应的数字化医疗设备,建立代格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为代格村定制的健康体检床已到位,正在开展电子健康档案数据的采集。
  
  ——玉树地区旅游信息系统建设:结合玉树旅游的特点,构建了一套玉树生态旅游信息服务平台。该系统采用开放式的设计模式,实现了旅游信息GIS查询、旅游路线生成、模拟旅游和公众藏文化科普教育等功能。在2个游客集散中心设置大屏、触摸屏等设备,在文成公主庙、巴塘热水沟、宾馆等景点设立10个旅游服务点,让旅游者通过电脑、触摸屏、图书、光碟等工具了解生态旅游及藏文化信息。
  
  还有部分科技示范点在建设中,通过人们的体验、时间的验证、实践的检验,当地群众和政府称赞:科技示范点是玉树恢复生产和重建中做的最好的。(中国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