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数学应教给学生什么

2019-12-11 13:51:03

  很多学生在学数学的时候都有这样一个问题:“刚学的知识过段时间就忘记了,才做过的题,一考试又不会了,到底学数学有什么用呢?我们是不是只知道加减乘除,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就可以了?”这个问题的确在很多人心中存在着疑问。那么在如今新课标下,学数学又要学什么,数学到底能教给学生什么呢?

  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是: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多样化综合性人才,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的是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强调的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可否认,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会由于生活中利用的比例多少而或多或少的随着时间的流逝也随正比的流失,那么现在“残留”在我们脑子的,还有什么呢?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让大四文科生,回过来做高考的数学题,90%都不会做,理科(非数学专业的)毕业生,做代数可能没什么问题,做几何头就大了,三角函数公式估计都忘了,很显然,由于平常不接触数学,造成了大量的遗忘,那么,是否我们就可以只学加减乘除,而让那些对数学感兴趣的人去学那些不经常用的数学理论知识呢?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在数学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这个问题上有些个人看法,归纳如下:

  一、培养学生的新观念

  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为此作为人才就必须学会学习,只有不断的学习,获取新知识,形成新知识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报答社会,如果单纯的为解决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而学习数学,那么我们大可不必花费精力去学习什么三角函数,平面几何等等,学习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的解决一道难题,更不是为了去应付考试,而是要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做题,通过数学问题来培养学生的一种新的思维观念,来创造自己新的思维角度!哪怕所学的知识不能用于自己所遇到的问题。但培养一种新的思想,新的思维就可以在各方面得到运用,就可以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寻找自己的人生目标。现在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我们的学生将成为新世纪的第一代人,这个时代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选择。弱者等待时机,强者赢得时机,在这个信息时代,人的智能知识作为社会主要资本不断的代替机器和厂房。而时代所需要的观念不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可以解决的。必须在不断的学习,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渐的培养自己的新观念。

  二、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新的时代,而这个新时代充满着残酷的代替选择,新时代是一个充满机遇的世界,对于没有创新能力的人来说,当旧的工作体系崩溃之时,他们将面临失业,贫穷绝望的前景。时代的脚步总是不断的在前进,这就必须是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的创造,创新,从数学上来说就是把已经解决了的问题用新的方法解决。“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可以挑大梁,有胆识,有魄力,有能力担当就必须让学生们面对困境的时候能勇往直前的打破逆境,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老师的指导,安排,让学生们从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公式中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实践,思考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然后反馈到现实当中去,这便是一种创新能力。学生有了创新能力,就等于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在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上可以自信很多。有了创新,便有了活力,便有了无形的资本。

  三、建立数学模型与现实的纽带

  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数学知识目的就是为现实生活服务,而一切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都需要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去思考解决。比如,工厂里的工人采取什么样的工作方式可以获得最大的利润,企业怎样经营既能获得最高效益,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件好的产品设计怎样营销方案才能快速得到市场认可,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等等都可以利用建立数学模型来得以模拟实现。换句话说:作为数学教育一定要拉近数学知识和现实问题的距离,让学生有真正解决问题的本领,通过一些有趣的应用题,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使得学生有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要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度过,社会教育对每个人都显的尤为重要,而学生在学校的教育,尤其是数学教育就必须为社会教育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在学校和社会之间建立一个适当的纽带,使得学生们比较容易的过度到社会之中去。

  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相互合作是一种必须具备的精神,在任何地方,任何岗位,都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对于数学教育来说,数学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学生互相配合能解决的问题,例如,全班分成若干个组,每个组里分配一个任务,让每组的学生通过相互合作来达到完成共同的任务,这样就可以增进了学生协作意识,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使同学们在校园当中就有一种把自己融入集体的感觉.尤其现在的社会,大多数家庭都是独身子女,平常比较娇生惯养,孩子们或多或少都有一种以自己为中心的思想.这就更需要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同学们真正的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团队精神就是一种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的工作精神。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作者:何珍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