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异化的数学正在训练大量“麻袋”

2019-11-19 18:30:41

1 2 3 下一页 “数学是美的。”几乎所有热爱数学的人,都对这一点心领神会。
  
  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林伟教授最近为了这份“美”,还和一名博士生较了真。博士生交上一篇论文,林伟拿来一瞅,纸面上打印着一排排数学公式,但基本的规范都没遵守,有些变量,该用斜体的都没用。
  
  “读数学博士怎么连这点对美的要求都没有呢?!”林伟把论文退回了,要求博士生重新交一篇“美文”。
  
  著名数学家高斯有句名言:数学是科学的女王。可把数学当“女王”一样呵护的学者们,却不得不面对现实的尴尬:接触“女王”的很多年轻人觉得她面目可憎,毫无美感可言。
  
  “有些数学题,真是令人恶心……”即便是一些中学数学老师,也和学生有一样的愤懑和困惑。
  
  我们的数学教育,到底把数学怎么了
  
  减负走入误区:减去了知识,没减负担
  
  眼见着高考、中考的知识点在减少,为学生“减负”意图明显,可不少中学生反而越学越累。从普通中学到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很多学生在课余时间还要参加大量补习,这是为什么?
  
  6月是一年一度的考试季。无论是初三还是高三考生,为了对付中考或高考,他们已进行了一年的“操练”。
  
  “学生们学得实在太苦了。”胡小群,复旦附中数学教师兼创新实验班班主任。因为今年不带毕业班,他尚能喘口气,思考一些困扰自己的问题。眼见着高考、中考的知识点在减少,为学生“减负”意图明显,可不少中学生反而越学越累。从普通中学到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很多学生在课余时间还要参加大量补习,这是为什么?
  
  在大学任教的林伟看过中学教材,也看出了现有教材的“减负”意向。他记得20年前自己上初中时的数学课本,“那时学得肯定比现在难,初中就要解斜三角形。”虽然有的数学知识从初中后移到高中学习,有的知识干脆从课本中消失了,但林伟却发现,学生们的课业负担却在加重。一个初中生动辄挑灯夜战干到晚上十一二点,这一点,让身为大学教授的他十分不解。
  
  “问题可能出在部分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理解上。”按照胡小群的理解,相关主管部门出于为中学生“减负”的考虑,将中、高考的考点减少了,许多教材上的知识点从考纲删去,这本是为了让学生避免落入题海战的一种考量。可是,在实际操作中,许多教师因为中、高考不考,所以有些该讲的知识点也不讲了,或者讲得不全面,而将课时花费在对考试内容的反复练习上。这样,一方面学生并没有减轻实际负担,另一方面,看上去让学生少学了几个定理、几章内容,但学生对数学的系统性理解反而大大降低了。
  
  不少高中老师发现,许多中考数学满分的学生,进高中后数学一落千丈。这样的学生,胡小群也看见过不少。他说,这些学生初中数学学得不错其实是假象,他们更像是“机械操练的流水线产物”,对于一些数学基本原理和思想缺乏足够的认识。比如,每个初中生都知道解无理方程时要检验增根,但为什么要检验,增根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哪些变形会出现增根,他们很少进行深入思考。进入高中后,面对不等式的讨论,无理不等式的等价变形,他们显得无所适从。
  
  教材不教,考试要考,作为一种应试之举,很多中学课堂慢慢地把数学课上成了语文课。有人发现,网上也流传起很多“高中生必背数学结论”,动辄十几页。而事实上,不少结论都是可轻松推得的,老师都背不出来。如此囫囵吞枣地背诵,让学生更不愿意去思考结论的来源。
  
  “有的学生不是在解数学题,而是在套题,甚至背题。”即使任教于名校,林伟也在批阅学生的考卷时看到了一些“奇观”:大学数学系的学生期末考试,也会考一些经典数学定理的证明。“有的学生不理解推理过程,竟凭着好记性把证明过程背下来。”林伟纳闷了:这哪里是学数学;这么解题,怎么可能理解数学之美呢?
  
  高考数学题“异化”:有些不是数学问题
  
  学生们忙着做各种各样的数学练习题,但有些习题,根本不是真正的数学问题!近年,不少数学高考题,光题干都要写上好几行。有人纳闷了:数学以简洁为美,题目都写得这么复杂,学生读题都要读半天这还是数学题吗?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