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生该不该学数学”的争议折射出什么

2019-12-10 17:27:29

●王淦生
  
  华中科大新闻学院一位朱姓同学给校长写了一封长信,表示学校要求新闻专业学生修习数学让自己很失落。他认为,为了强调全面发展而开设一些“没有用处”的课程有时会起到负面作用。来信引起了校长李培根的高度重视,他当即要求全校进行大讨论。讨论会上,专家教授几乎一致对文科生学数学持肯定意见,认为学习数学可以促进文科学生“培养思维能力,提高专业素养”,而学生对文科专业开设数学课赞成与否定者差不多各占一半。
  
  探讨“文科生该不该学数学”,我想先要对“学习数学可以促进文科学生培养思维能力,提高专业素养”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大家也许都还记得当年钱钟书投考清华时,数学仅得了15分;吴晗考清华时,数学为0分。可他们不仅被当时的清华大学录取,而且丝毫没有影响到二人日后成为中国当代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所以如果把对文科生开设数学课理解成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为了提高文科生的综合素质,实在是对“素质”二字的一种机械的理解,也完全将数学这门功课的作用功利化了。学习数学肯定对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提高专业素养等方面大有裨益,但培养思维能力、提高专业素养的目标绝非仅靠修习数学才能达成。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其意旨正是要我们看淡各门学科的功利性意义,转而重视学科教学对人的潜质的发掘和素养的提高。大学(特别是那些研究型大学)与职业技术学校有着本质的区别,研究型大学可以通过开设大量的选修学科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未来发展需要选修更适合自己的学科。譬如文科生的数学课即可设为选修,放弃数学者,可以通过选修其他学科来达到“培育思维能力,提高专业素养”的目的。作为大学,最不适宜的便是僵化的、一刀切式的教学管理。
  
  在反对文科生学数学的理由中,“文科生学数学有什么用处呢,就算要用,也往往是在用之前,就被遗忘和荒废了”的观点最具代表性。这一观点存在两个明显的错误:第一,如果大学生单单根据未来职业需要“什么有用学什么”,高校也迎合学生的需求“什么有用开什么课”,那大学将不成其为大学,就降格成了“职业培训所”。这与一所大学的职能和时代对一名大学生的素质要求是相悖的。第二,每门学科的“有用”与“无用”不能用一种过于狭隘的、短视的眼光去看待。今天你认为“无用”的,明天未必就“无用”。就像掌握一门外语、熟练运用计算机、掌握驾车技术在某些场合下可能都会被视为“无用”,但换一个环境它很可能就是一门极其“有用”的技术。再说每学一门学科都是为我们打开一扇认识世界的窗口,都是在增加我们的见识,丰富我们的阅历,又怎么能以“有用”、“无用”来轻易论定?最极端的例子是某些高校为了提高本科毕业生的“读研率”,在本科阶段对那些有考研意向的学生仅教授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将高校演化成了“考研学堂”,对那些考研的学生来说,这些课程都是“有用”的,但这是我们需要的高等教育吗?
  
  对“文科生该不该学数学”这一问题的思考和争论不能仅仅停留在表层上,最终以一个“该”或“不该”来作结,而应当对这一问题追根溯源,看到国内大学在课程设置上过于僵化、统得过多以致必修课开设过多而选修课开设偏少的问题。这类问题得不到解决,“文科生该不该学数学”的问题解决了,还会有“理科生该不该学语文”、“工科生该不该学”之类的问题出现。在这方面,欧美名校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就像美国的大学本科基础年级通常不分专业,所有学生所学课程都差不多;分了专业以后,各专业除了几门核心科目(新闻专业自然不会设置数学为核心科目)必修外,其他都是选修课,只要修满一定的学分即可。这样就给了学生较大的自由空间,使他们能够选择那些自己更感兴趣的或与未来发展密切相关的科目来学,自然也就不会出现类似于华中科大朱同学的“文科生该不该学数学”之类的纠结了。那样,大学里的教与学会更有生气,为大学老师深恶痛绝的学生“翘课”现象恐怕也将会大为改观。这种于校于生双赢之举我们的高校为什么不能试上一试?(来源:梅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