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手法成就精彩课堂

2019-09-18 08:57:29

摘要:“教学细节”被余映潮老师称为“诗意手法”。他从几十年语文教学经验和研究中发现和概括出60余种行之有效的诗意手法,获得同行的广泛好评。这些手法源自探索和创新,对一线老师有很强的适用性和指导性,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很有益处,也大大丰富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理论宝库。
  
  关键词:诗意手法;创新;适用;指导
  
  在语文教学的课堂里,教学细节是最寻常不过的了。可是,当我们读了余映潮老师有关教学细节的文章之后,自然会想起王安石的著名诗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我们对教学细节当刮目相看,再也不敢小觑了。余映潮老师在多年教研、教学生涯中,一贯重视教学细节的探索,深入研究教学细节的操作性和有效性,既有继承,又有开拓,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细节手法,为语文新课程的实施和打造精彩课堂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对教学细节的研究情有独钟
  
  在余映潮老师的语文教学研究长河中,教学细节的研究作为一条支流,占有一席之地。他自云“我的教学研究重点却在‘细节’。”(《历练生命·深化细节》)事实正是这样。例如《余映潮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8年)一书“我的语文理念”收录7篇论文,其中《无限的创意,精巧的细节》赫然在目。他认为:“研究一节课的设计,主要的是在研究如何艺术地设计教学细节。”对细节的这一定位,应当是非常高的。文章给我们依次介绍了8种教学细节的设计方法:
  
  1、开课揭题,直入情景;
  
  2、预作铺垫,顺利推进;
  
  3、精彩朗读,动人心魄;
  
  4、精心设问,有聚有散;
  
  5、穿插引进,丰厚内容;
  
  6、侧面入手,正面解读;
  
  7、变直为曲,柳暗花明;
  
  8、平等对话,诗意讲析。
  
  余老师发表的文章超千篇,何以看中了此篇?足见他非常重视教学细节在课堂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余老师对教学细节的探索经过了漫长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对名师教例的教学细节揣摩阶段。这是他从事教学细节研究的发轫期。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余老师就开始醉心于教学案例的进行品评,自1993年起在《中学语文》杂志开辟专栏发表教学案例品评文章,先后连载长达8年,发表文章整整100篇。在这大量的评论文章中,他总是从大处着眼,善于从教学标高、课型、体裁、教学目标、思路、结构、线条等角度分析这些课的优点,然后再拎出一课之中突出的细节。这种“抓大不放小”的评课原则成了他一贯坚持的评课风格。为了避免品评的程式化,也有好些课重点讲教学细节如何优化,但也紧扣本课的整体教学设想和主线。他对众多教学细节的细心品评,为后来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重要教学细节的探究阶段。这是他教学细节研究的过渡期。从1997年起写了若干篇有关教学思路设计的文章,其中关于重要教学细节的文章后收入《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一书中。这部书关于教学设计的艺术共列6章,专列“重要教学细节的设计艺术”一章,分朗读教学的设计、提问的设计、语言教学的设计、课中活动的设计、教学手段的运用与创新5讲。将教学细节与其他各章并列,也可见他对教学细节的看法不同寻常。
  
  三是对教学细节广泛而深入的研究阶段。这是他教学细节研究的鼎盛期。从2004年起在《语文教学通讯》发表第一篇“阅读教学艺术的诗意手法”专论起直到2009年,先后发表60篇,我们选部分标题看一看:《理性思考,诗意策划》《整体勾勒,匀称安排》《开课揭题,直入情境》《挈领而顿,百毛皆顺》《淡化提问,活动依然》《指导朗读,灵动多姿》《习点精粹,氛围浓郁》《寓读于说,生动热烈》《创新活动,话语纷纭》《设置话题,讨论交流》等等。60篇,是由多少汗水凝成的?个中滋味,非深入者是难以体会的!
  
  也许是余老师对教学细节的研究付出太多,因此在总结自己多年研究经验、得失、甘苦的文章里每每不厌其烦地提及教学细节,如在《苦做“8法”》(2009年?)一文在第4篇专谈《耐心地进行细节化的教学与学术研究》,自称“可能没有人像我这样就教学细节的设计艺术进行精细的研究。”这儿所说的“精细研究”就是指他已经发表了60篇关于教学细节的专文。本文主要是从“坚持细节化的研究,需要极好的耐性”的角度谈的。而《我的“巧做”8法》(2009?)一文本可以不再谈教学细节问题,可他又从如何“巧做”的角度写了《让细节出彩》一文,列举数例介绍如何让细节出彩。在《历练生命》的长篇系列散文里,余老师再次推出《深化细节》(2009?)一文,强调“细节能够显示深度”然后具体介绍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深化细节处理。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余老师是怎样一以贯之热心、倾心于教学细节的实践和研究的。
  
  二、教学细节研究的鲜明特色。
  
  走进余映潮老师营造的“教学细节”的艺术世界,我认为很有必要掌握一把打开这个“艺术世界”大门的金钥匙。在笔者看来,这把“金钥匙”便是他的一篇题为《理性思考,诗意策划》的文章。余老师告诉我们他为什么要运用“诗意手法”而不是教学细节一词。关于教学细节,他在《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一书有过阐释,这里不再赘述,但对诗意手法需要加以说明。余老师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诗意”,指教学过程比较生动美好,比较有文气和比较雅致,“诗意手法”指充分考虑设计阅读教学过程中层次的美、活动的美和细节的美,指在阅读教学的某一细节、某一步骤方面所酝酿的具有文趣、具有情味、具有美感、具有诗意的教学情境。在设计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流程之前,第一步的工作是理性思考。余老师用简洁的语言将理性思考概括为“六化”:深化课文研读,优化教材处理,强化课型创新,简化教学思路,细化课中活动,美化教学手段。有了这个前提作保证,才有可能追求课堂形态的建筑之美,结构上的层次之美,细节上的文气之美。理解了这一些,我们方可进一步讨论他的教学细节研究呈现出的个性特色。
  
  1.创新性余老师在教学研究方面一个非常可贵的品质就是追求原创。我们从他大量的诗意手法也可得到明证。如《挈领而顿,百毛皆顺》关于主问题的设计,他一下子提出了6条要求:即要能够牵一“问”而动全文;可在教学中按一定的顺序间隔着出现。要切中课文的教学重点或表现课文的特点,从课文内容、语言、手法等方面突出其一二,生动、有趣、实在,适于大多数学生理解与应对,能激发起热烈的学习情绪,能支撑起较长时间的阅读活动。某一课的几个“主问题”要有明显的角度区别,要分别担当起不同的教学任务。由于他对主问题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因而在这一教学细节的设计上运用得非常娴熟,以致构成了他的教学风格的主要元素。关于提问,他思考很多,另有《设置话题,讨论交流》等,特别是《淡化提问,活动依然》,从思维的另一端切入,开辟了“无提问式教学”的新思路,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其创新意义是巨大的,它不仅有利于克服课堂上“碎问碎答”的现象,还能改变教师对教材的阅读习惯,改变教师教学设计的思维习惯,改变教师课堂语言的表达习惯。
  
  在大量教学细节的技法设计上,余老师的教学智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的教学创意可以说喷薄而出。《句子品读,各有创意》根据品读句子的不同内容和角度、不同难度层次提出了自由式、自设式、选用式、综合式等基本的创意方式。余老师还发现了一些难度较高但教学效果极佳的诗意手法;比如《侧面入手,正面解读》《变直为曲,柳暗花明》等文,尤其是前者所举到的他最得意的课例《狼》一课,朗读时在文章中尝试加一“啊”字的设计,《说“屏”》一课让学生从文中找引读句的设计,都差不多达到了“经典”创意的程度,很值得我们去反复体味。
  
  至于传统的教学细节,余老师也能推陈出新,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向纵深猛烈地推进。比如关于阅读教学中的如何“说”,他在《寓读于说,生动热烈》一文中介绍了引入式、复述式、评价式、举例式、想象式、联想式、赏析式等不同角度;还是这个话题,余老师变换一个思维角度,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句话说读”的多种方式,如一句话课文内容概括、一句话主要内容理解、一句话课中人物评说、一句话课文妙要列举等。
  
  2.适用性余映潮老师关于教学细节的研究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明确的定位:教学细节一定要走进寻常的课堂,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服务,为一线老师所欢迎,能够让老师们一学就会、学而能用、立竿见影。有人说他的这种研究是“草根化”的,不无道理。
  
  基于此,他的教学细节研究更多地考虑教学实践应用的广泛性。比如“侧面入手,正面解读”的诗意手法运用于读写教学,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增加学生活动的机会,化解教学难点,有时还能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这种手法也“能用于课文片段的教学”,形成课文整体阅读教学的新鲜创意。“整体反复,多角理解”的诗意手法适用于长篇课文的教学,“更适用于精致的短篇”,于反复的阅读品析之中传达出课文的丰富内蕴。在“句子品读,各有创意”一法中,介绍“自设式”时说将它“用来教学精短的课文特别是文言课文,是比较实用的”,而“自由式”由于品读内容的散乱,“这种手法最好慎用”。以上各例中不断出现的“用于……”“适用于……”之类的句子,看似简单,实际上都是经过了多少次的实践和反复的思考、比较、推敲,最后才形成的一点经验和教训。对于一线老师来说,却是省去了多少在黑暗中摸索的功夫,少走了弯路,提高了教学效益。余老师的教学细节研究覆盖的范围比较广,各类课型、各类文体均有涉及,足见其教学细节设计艺术的广泛适用性,是一笔不可多得弥足珍贵的教学研究成果。
  
  3指导性。余老师的教学细节研究指导性体现在针对性特别强。他总是密切关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流弊和薄弱问题,包括长期以来形成的老大难问题,然后着力逐一加以攻关。比如《整体勾勒,匀称安排》一文谈及“整体勾勒”,好像不是一个需要探究的问题,“恰恰是在这个最普通的事情上,缺乏非常重要的研究”——我们很少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很少从这种整合中提炼出优美实在的教学角度,从而形成老一套的“平面思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提出了整体勾勒,匀称安排的教学细节。又如为什么余老师会提出“开课揭题,直入情境”呢?就是针对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在导入的设计上出现的“缓入”的毛病(开课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放录像、听录音、讲故事、作漫谈、猜谜语等),他甚至提出了一种极高的要求:“语文课开始的第一秒钟就应该是在学习语文”。再如“淡化提问,活动依然”的手法是针对许多老师喜欢在课堂上“碎问碎答”,以致形成了“职业习惯”而提出的,应该说这一现象的确太普遍了,我们更能感受到他适时、适需提出这一教学细节设计的现实意义。
  
  余老师非常重视他的研究成果便于为一线老师所接受,追求指导的通俗易懂,清晰明了。比如《挈领而顿,百毛皆顺》对主问题设计的介绍,就分别从运用方式、设计要求、设计角度等多个层面详加指点,细致到位。介绍运用方式时从课文教学的初读阶段、进行阶段、深化阶段分别解说,非常便利老师操作。再比如说,关于句子品读,是一个看上去很小实际上很大的教学难题,余老师善于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在纷繁复杂的句子品读中拎出“四式”(自由式、自设式、选用式、综合式),分别举例加以说明。
  
  余映潮老师对教学细节的研究可以说呕心沥血,成果丰硕。他所奉献给老师们的“精美大餐”有待我们去细细品味,从而转化我们的教学实践,成就我们的精彩课堂。自然,余老师所期待的,是我们将在他的基础上摸索创造出更多、更精美的诗意手法来,使得我们的语文课堂涌现出千姿百态的新课、实课、活课、美课来。(本文原载《语文教学通讯》学术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