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树云
学生做古代诗歌鉴赏题,最大的障碍就是对诗歌句子的理解。如果无法理解古代诗歌句子含义,谈诗歌的形象、感情、意境、赏析其语言,那就像是建造空中楼阁。学生通常的习惯是按照翻译古代汉语的方法去“翻译”诗歌,结果使“翻译”后的诗歌语言不通、形象干瘪。“诗不可译”“词不可译”,但“翻译”在做题过程中不可避免,在诗歌语言鉴赏答题步骤中常常用到,诗句的扩写也与此类似。虽然古代诗歌的语言与古代汉语有很大的联系,但又与古代汉语有很大的区别,正因为古代诗歌语言的凝练性,像极了风干的肉干,有其独立的特点。我们在古代诗歌教学以及高考诗歌鉴赏训练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这个问题,总觉得学生在古代诗歌鉴赏方面进步不大,考试时分数不高。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古代诗歌教学,究其原因,对古代诗歌语言特点研究不够,进而影响到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如果我们的“翻译”,能让诗歌的语言鲜活,那么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就有了进步。古代诗歌并非难以理解,其实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下面举例进行分析。
一、名词的并列(意象叠加)
★杏花春雨江南,胡马秋风塞北。
译:江南,春雨绵绵,杏花开遍了河畔、山谷,白墙黛瓦隐约于一片粉红之中。塞北,秋风猎猎,落叶飘飞,胡马嘶鸣,更显天高旷远。(“翻译”时有时将名词化作一句话的主语,或者成为一句话的定语,表时间地点的词语可以化为状语。语序上可以调整,没必要按顺序翻译。)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陈与义)
译:客居在外的游子(我),每天读诗、写诗。春雨绵绵,报告着杏花盛开的消息。(名词之间的联系,必要时补足动词“读”、“写”、“报告”是补足的动词)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
译:三十年来,转战几千里,历经风霜雪雨,万分艰辛,视功名富贵如尘土。(此句也为名词的并列,补足动词才能词意,否则,就说不通。)
二、省略句
诗词中省略动词、量词是常见现象。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
译:若问我的愁绪有多少,我的愁绪多得就像那一川迷雾中的青草,茫茫无边,又像那春季漫天飘飞的柳絮,连绵不断;又像那梅子成熟时的雨水,绵绵不绝。(省略动词“像”)
★芙蓉凋嫩脸,杨柳堕新眉。(温庭筠)
译:荷花凋谢,恰似我娇嫩的容颜衰减;杨柳落叶,就像我新画的眉黛褪色。(省略动词“似”。)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
译:我穿一领蓑衣,行走在烟雨之中,任凭风吹雨打,平生遭受的打击还少吗?(省略动词“穿“、量词”“领”)
或者译作:我穿一领蓑衣,行走在烟雨之中,飘泊江湖,纵情山水,过隐逸的生活。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
译: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荷叶都挺出水面。(省略主语“荷花”、动词“迎着”、量词“每一片”)
三、词语倒置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译:若果有利于国家,我以死相报,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生死以”即“以生死”的倒置,“生死”、“祸福”“避趋”为偏义复词,意义指向“死”、“祸”、“避”。)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
译:我在赤壁回想三国往事,应笑自己太多愁善感,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故国神游”即“神游于故国”,“多情应笑我”即“应笑我多情”)
四、事物代称让诗歌富有美感
古代诗歌的含蓄性,表现在对有些事物的间接表达上。如“浣碧”、“泻玉”、“飞红”、“落红”、“乱红”,用“碧”、“玉”代水,用“红”代花,这样增加了诗歌的色彩,富有美感。“叠翠”,用“翠”代“郁郁葱葱”的草木。“沁芳”,用“芳”代“花香”,又比“花香”含蓄。诗词中有许多代称,需要学生了解,教师要收集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翻译”诗句。,如果不了解这些内容,就会出现笑话。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辛弃疾)
译:何人唤取美貌女子擦去男儿的泪水,来安慰失意的英雄。
(“红巾翠袖”是女子的装束,代美女,后又有“红袖”称谓。切不可从字面意思理解为“红色的毛巾和翠色的衣袖”。)
★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陆游)
译:年过半百,一事无成。须发皆白,怎忍心对镜自照。
(“青铜”,即铜镜。)
★琵琶未诉衣衫湿,菱花不照胭脂落。(陈德武)
译:弹着琵琶未曾向人倾诉,衣衫被泪水打湿;脸上的脂粉已残,怎忍心对镜自照。
(“菱花”,女子梳妆用的镜子。)
★春色画船何处泊,秋色丹青人难摸。(陈德武)
译:我乘画船在大好春色中游玩,可是何处是停泊的地方;秋色美丽如画,却让人难以触摸。
(丹青:红色和青色,指绚丽的色彩。)
五、用典
诗词中的用典,尤其是人物典故,往往拿典故中的人物比自己,即“‘我’就像某人一样”。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
译:我像廉颇一样有报国之志,但廉颇有人问询吃饭饭量如何,而我却没有人问询。
★一窗草逆濂溪老,五亩园私涑水翁。
译:窗外的绿草像欢迎周敦颐那样欢迎我,五亩之园像偏爱司马光那样偏爱我。
以上所举例子,只是本人教学中遇到的个例,但也初步代表了诗词句子的一些特点。诗词翻译一般不被人重视,但是诗词教学与考试却不能回避这个问题。以上只是个人的见解,希望方家指正,以期在诗歌教学中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