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游戏”还要玩到什么时候—小议2012年现代文阅读

2019-12-01 08:30:28

长春市第七中学邱宇强
  
  前几天,南通开发区教研员杨玉栋老师让我针对今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谈谈看法,我受宠若惊,欣然接受。但是当我拿到今年各地的17套试卷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个最“白痴”的问题:试卷中哪部分属于现代文阅读呀?17套试卷,其中全国大纲卷等10套卷子的阅读题干都只是说:阅读下面的文字。而其中福建卷、江苏卷、湖北卷、湖南卷、浙江卷等5套卷子题干有现代文阅读的字样,其下又分为: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比较特殊的,也是使我产生疑问的,就是全国新课标卷和辽宁卷,这两套试卷的前四大题为:一、现代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四、实用类文本阅读。这里将“现代文阅读”与“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相提并论,这与上面5套试卷的提法不是矛盾吗?
  
  “现代文”,对应的是“古代文”。也就是说,试卷中的阅读就是两大类:“现代文阅读”和“古代文阅读”。而就各地试卷的构成看,“现代文阅读”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全国新课标卷和辽宁卷题干在分类上明显犯了“逻辑错误”。看了杨老师转发过来的文章范例,揣测编辑的“旨意”,我这里主要针对现代文中的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命题谈谈我的看法。
  
  查阅每套试卷中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命题形式,基本情况是,全国大纲卷、全国课标卷、辽宁卷、四川卷、山东卷、安徽卷、天津卷、江西卷、重庆卷、湖北卷等10套试卷,采用了客观题(选择题)的命题形式;广东卷、浙江卷、福建卷、北京卷、湖南卷、上海卷等6套卷子,采用了主客观结合的命题形式;江苏卷则完全采用了客观题的命题形式。
  
  我先列举采用客观题命题形式试卷中一些试题,看大家能发现什么问题。
  
  全国新课标卷第1小题,选择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C。答案解析为,原文表述是“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选项表述是“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原文是“选择”而选项是“修正”,显而易见,不符合文意。
  
  辽宁卷第2小题,选择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A。答案解析为,原文表述是“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选项表述是“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人类对家的居住功能的追求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宜居、利居、乐居”,原文中的“三个层级”并非“三个方面”。
  
  重庆卷第5小题,选择不准确的一项,答案是B。答案解析为,原文表述是“抑制能力有助于训练双语者的大脑在其他情况下忽视干扰”,选项表述是“能通过增强抑制能力来排除干扰”,原文中的“忽视”与“排除”含义不一样。
  
  湖北卷第6小题,选择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A。答案解析为,原文表述是“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选项表述是“上下章在思想上也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原文上没有“思想上”这个限定,“思想上”还是有联系的。
  
  天津卷第7小题,选择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C。答案解析为,原文表达是“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理论准备,是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的生态觉悟,以及作为这种觉悟的生态智慧和理念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推进”,选项表述是“生态觉悟在反思人与社会关系后产生,它在自然领域的扩展和推进构成生态哲学”,偷换概念,“生态觉悟”包涵“生态哲学”,不能将属于“生态哲学”的表述说成是“生态觉悟”。
  
  安徽卷第1小题,选择不符合文意的一项,答案是C。答案解析为,原文表述是“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选项表述是“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基本课题”与“全部内容”不是同一概念。
  
  上面我各列举了6套试卷中的一个小题,从这6道试题的答案解析中,能发现什么问题吗?——你会发现,命题者抛开文章的整体,抛开文章的主要信息,在细枝末节上,在一些无关宏旨的语言的细微处“咬文嚼字”,把原文本是很通畅的符合逻辑的表述先“肢解”,变换一些词语再“缝合”,有意设置一些语言“陷阱”,设计出一些“颠三倒四”“云里雾里”的选项,还美其名曰是“将文本中信息进行梳理、整合、转换”。看着这样的试题,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设题贯彻考纲的精神了吗?
  
  考试大纲中对论述类阅读的要求如下:“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参看考纲,反观试题,我得出的结论是,这些客观题与其说是要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倒不如说是在跟学生玩一种“文字游戏”。如此过于琐碎,一味关注语言的细枝末节的考查,有意义吗?
  
  高考有着重要的“指挥棒”的作用,命制怎样的试题,就会引导学生进行怎样的阅读。论述类阅读的文本,要么是自然科学类文章,要么是社会科学类文章,命题者设置这类文本,是想以此促使学生阅读更多的科技文,从而了解相关的科技理论,懂得相关的人文道理。但目前的这种设题,怕是会事与愿违吧?
  
  在求阅读效率、直击考点的情况下,教师指导学生应考会趋向于“断章取义”:“在原文中找到相应区域,然后比对选项与原文的表达是否一致。其间,要特别注意概念词、范围词、动态词、称代词、总括词、因果词……”论述类阅读指导,成了引导学生关注细枝末节,培养学生关注“局部”能力的指导!学生不关注文章到底写了什么,也不在乎文章读没读懂,就按着“比对”的套路做题。
  
  出现这样的问题,谁之过呢?责任都在命题者吗?我认为不是。我认为是客观题这种命题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命题者,导致了问题的出现。命过试题的老师,都会有这样的体会,论述类阅读的选择题是最难出的。拿我所熟悉的全国课标卷为例,命题基本要求是:选文长度在900—1100字之间,下设三个小题,每个小题设四个选项,每个选项长度要求30—50字,每小题的各选项的长度不能相差太多。三个小题一共十二个选项,算下来试题长度要在360—600字之间,像今年课标卷试题长度就达到了600字。针对千字左右的文章,要设计出十二个选项,长度达五六百字的试题,确实不是简单的事。没有办法的办法,就只能在“字眼”上做文章:
  
  山东卷中第8小题D项,命题者将原文的“只有……才……”变换成了“只要……就……”;
  
  江西卷中第7题C项,命题者将原文的“似乎可以证实”变换成了“已经证实”;
  
  四川卷第5题D项,命题者将原文“水俣病患者”的前边,加上了“所有的”;
  
  全国大纲卷第6题A项,命题者将原文的“江中靠北岸处又有沙洲”变换成了“江中正对扬子津处又有沙洲”。
  
  这不就是在玩“文字游戏”吗!
  
  这样的“文字游戏”还要玩到什么时候呢?我看还是能越早结束越好。怎么结束呢?其实广东卷、浙江卷、福建卷、北京卷、湖南卷、上海卷、江苏卷已经给我们做出了示范:采用主客观结合或完全客观题的命题形式。
  
  因为减少了客观题的数量,命题者就可以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从宏观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等角度去设题,从而避免“寻章摘句”的弊病。
  
  比如福建卷第10小题:
  
  下列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陈贤妹、司占杰、信义兄弟、李英强等人身上,可以看到“我们社会的真之始、善之端、美之源”。
  
  B、从司占杰故事中反思自己,在微博上为寻亲者焦急,为流浪儿揪心,标注着转型时代的“心灵成长”。
  
  C、市场经济时代,金钱与道德、物质与精神产生冲突,“理性的经济人”的“现实选择”更值得肯定。
  
  D、文章列举一些正面事例意在强调这个面临道德困境的时代需要赞美和颂扬来自民间的正面力量。
  
  参看答案解析,“根据第⑧段,作者的观点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理性的经济人”的假设也比想象中更有市场。并无“理性的经济人”的“现实选择”更值得肯定这一说法。本题任意扩大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会发现命题者不是在“字眼”上做文章,考生答题也不是简单的拿原文和选项进行比对,而是需要考生去“用脑理解”。
  
  比如湖南卷第14小题: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所处的综合环境指的是综合考虑了隔声与通风等因素的环境,即生态建筑的声环境。
  
  B.生态建筑声环境控制与一般噪声控制不同,因而传统声学控制措施都不能用于生态建筑。
  
  C.从声环境的角度看,若室外背景噪声低达40db,生态建筑就不需要设置户外声屏障。
  
  D.通风隔声窗容易导致通风效率的降低和声衰减两大弊端,所以在技术方面还亟需改良。
  
  这是一道推断题,也较好的跳出了简单的“整合、转换”的设题模式,要求学生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举一反三,更能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相对于客观题,主观题更能避免“文字游戏”带来的弊病。命题者设计主观题可以不拘囿于个别词语,为了“凑项”而绞尽脑汁;对于考生来说,答题开放性也变大了,有利于学生的发挥,更有利于检测学生的真实水平,增强了考试的效度与信度。而且主观题的设置更符合新课改精神,有利于考生进行创造性阅读与创新性理解。
  
  主观题的命题形式,也能很好的考查考纲要求的内容。
  
  比如上海卷中第3小题:第③段加点词“倾听”在文中的意思是。考查了学生对文中重点词的理解能力。
  
  比如北京卷中第15小题:在文中横线处分别拟写本段的小标题,每个小标题要能正确概括该段内容的含义。(每小标题不超过15字)考查了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还比如广东卷第15小题: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经过长期试验与探索,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稻种;并且克服重重困难,向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稻。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面对世界范围的粮食短缺问题,又提出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新课题。依据文意,分析怎样负起了“知识的责任”。是一道探究题,学生得在全面理解文本的情况下,才能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发,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考查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综上所述,我希望有关的决策者能及时采取措施,解决论述类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让这恼人的“文字游戏”早早停止。想必,这对考生、命题人,对语文教育都是一件幸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