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在数学课堂活动中升华

2019-11-30 06:44:36

1 2 下一页

  教师在实践初一数学新教材的体会到理论上活动的阐述,体现构建“三维”课堂这一目标,从活动空间、教师身体力行、引导、挖掘、展现隐蔽的数学知识体系的情感因素的具体做法,强调从张扬“个性”、培养求真品质,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发展审美能力,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等过程使学生的情感获得生成、培养与升华,实现变苦学为乐学,同时逐步形成并掌握运用辩证的观点,去审视数学问题,认识世界,去发现和创新。

  数学作为一个开放体系,大千世界,天上人间,无处不有数学的贡献。它既多姿多彩,能使人的情感得到升华,同时又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的思维方式(使其更趋合理、科学),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表现出对人的终极关怀,这就是数学赋予人类的感情与价值。

  (一)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成为张扬“个性”的天地

  研究表明,有效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经验和学习兴趣基础上,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原有经验的建构,任何脱离经验的灌输都是低效的学习,甚至会产生厌学的心理情绪。体验和感受是最好的教育,只有学习者真心感悟,真心体验到的东西,才能最终沉淀到他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一生,受用一生。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经验基础上,从学生身边有趣的具体事件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所接受,并从中独立、自主的发现问题,在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活的学生与自然,学会与他人,学生与自我三围情感关系的体验,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和社会。在一系列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鼓励性语言与学生沟通,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引发学生大胆质疑,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余表现,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得出五花八门的答案时,教师用一颗通融的心,一双欣赏的眼睛,给学生送出一片鼓励、赞许、期盼和爱意,这时的学生自信心油然而生,思维是无拘束的,产生强烈的追求成功的渴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时时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二)身体力行,培养求真品质

  数学具有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同时也有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无限逼近的过程。数学知识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的一个要求是对数学智育的客观基础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交流、探索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集体力量,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

  如在探索“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结论时,学生在得出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后,教师通过课件在屏幕上显示过一点的直线在不停转动画线,便提出:“若使动的直线固定下来,有什么办法?只须怎样做?”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无限探索的境地,让学生自己发现“只须使动的直线在经过一点”,结论浑然天成,真理无可辩驳,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要准确的描述数学对象,做到严谨、规范。如数学语言要清晰,有条理,有趣味,合乎逻辑,富有启发,板书要突出重点,有利于启发思考与运用。

  (三)渗透数学史,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数学是人类社会

  一种文明,他在人类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都起着巨大的作用。”数学史在很大程度上都被认为是重要数学思想的演变记录,学生在学习探索中出现的困惑往往与数学发展史上出现的困惑相一致,历史上数学思想方法的突破是数学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也是学生学习探索的疑难点。如何在迷雾中探索前进。并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沟通各知识点的联系,完善知识结构,鉴赏数学的无言;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数学是一种人类文化。”科学是经验的结晶,是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探索客观真理,是作为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指南。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