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理工自主招生面试 小学数学知识考倒众考生

2019-11-22 21:43:08

昨天,在南京理工大学的艺文馆内,13位有着特殊才能的高三学生参加了自主招生面试,因为手持各项发明创造成果,学校对他们免去了笔试环节。让人意外的是,有的面试题考的竟然是小学的知识。
  
  昨天进行的面试一共分为两个环节,第一轮是4位评委的群体面试,就像互动性很强的“公开课”,大家可以随时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第二轮则是13位考生一一“过堂”,展示自己的发明成果。
  
  在面试过程中,评委们的问题一环接着一环,考生不断被追问。
  
  “黑板上的字为什么能够被人看到?”一位考生给出了答案:“反射。”“只是反射吗?”评委问道。“我觉得还有"反衬"。”另一位考生接着回答。“什么是"反衬"?这是物理学概念吗?”评委追问。“不是物理学概念。”又有考生“接招”。“不是物理学概念,那么,这样说对不对?”评委继续发问……
  
  与去年只考了理化知识不同的是,今年的面试题涉及3个部分:数学、人文、理化。
  
  “路人甲从A地点走到B地点,则首次到达的时间是多少?最快需要多少时间?”当考官抛出这么一道数学题,所有考生沉默了没有预设任何条件,无从下手。第二道数学题似乎也很“无厘头”。题目给出一个类似棋盘的格子,一个人从左上角的A走到右下角的B,问考生推荐的最优路径是什么?不少考生不明白:“走最短的路,这个题目小学生也会做啊!”
  
  对考生给出的答案,考官邹云教授不太满意。邹云告诉记者,第一题实际上是对数学思维能力的挑战。考生在做过的海量题目中得到过很多训练,而这个看上去有些“变态”的题目,没有标准答案,需要考生给出假设并提炼出运动规律,展示的是一种数学思维。这道题可以说看似简单,实际是高难度的。
  
  而第二道题,考生觉得无从下手,其实考查的是小学知识。邹云说:“大家会凭经验做这道题,但是如何抽象成数学规则?给出最简单的规则性描述,是一个重要的能力。”
  
  邹云说,不管是数学题目还是人文类的题目,并非全部需要答案,关键在于考生在面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概念清晰度与逻辑思维特质。从这次面试来看,很多考生没有函数概念,只会计算不会应用,这是中学数学教育的失败:学的数学知识很多是抽象的、计算的,缺乏实际生活的应用。(来源:齐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