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阅读的多元化认识

2019-06-25 08:09:46

1 2 下一页

  作者:赵福楼

  阅读中的最终判断与获得的“信息是什么”和“信息量多少”有关。若信息源,为教师的主观性解读,则这个解释很容易被学生接受,称为课堂里默认的“共同认知”。

  任何人都无法保证你的解释,便是文本表达的真实结果。我们在现实生活里,遇到信息不全面,单一信息源单一的情况下,无法作出比较,于是在认知上出现一个困境,迫于此也只能听信与盲从。

  最佳的阅读预设是多元化的思想碰撞。如下:教师解读无疑是一个渠道,更需要学生基于探究和发现,形成独立性的个性化的认知,此外可以提供多元化的多维度的认知,这样差异化的,甚至对立的、冲突的认识思想,当集中呈现出来的时候,才能构成思维的强烈刺激和挑战。

  现在,期待发生改变的阅读教学就是沿着这个设计,在进行实践探索。单一性的阅读,以教师解读为主要渠道,其实学生在有限的信息源条件下,无法作出判断,便以接受为主。只有当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参与到多元化讨论里,各种意见都呈现出来,辨别分析的需要才会产生。

  课堂也要提供外源信息。即,各种背景资料,历时阅读的经验积累,相关知识等,这些作为阅读时的助读信息,也非常重要。

  在学生读者,对于文本的认知而言,他们的信息来源大约都三个:一是,放出眼光,用自己的经验来破解文字密码,努力切近对于文本的原生意义的理解;二是听一听老师从专业化角度,他的阅读体验,一般来说教师的发言,代表着主流的评价;三是也看一看历时阅读中别人的意见,以及现实语境里,同学们在讨论中形成的思考,这些无疑都是个性化的思考。

  每一个学生最终要在内心建构起来的那个认识,一定是在反复比较,不断思想冲突后,形成的一个认知平衡。这个经过多元比较的认知,最大可能是合理的,科学的。或许也不是那个文本里掩藏的所谓的真实结果;可是至少经过思考,思维有这么一段历程,由此形成的认知要比单纯接受要成熟一点。

  现实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除了教师提供了一种解读意见之外,较少有学生的有价值的思考,以及外在的历时阅读经验参与进来讨论,于是思维没有波澜。

  在很多时候,我们困惑于教师是不是可以提供一个最佳的理解,和怎么让学生接受这个所谓的最佳的解读意见。即我们的阅读教学改革的着力点,还在穷尽一个教师的智慧和认识,的确在焕发学生思考活力,以及从外部信息源遴选出多样化的理解上,做得很不够。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