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

2019-12-03 22:06:01

  河北省平泉县党坝中学 高明

  【摘要】:人的内心有一种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每位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产生自我实现的需求,多给他们一些思维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为他们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只有认知发展的积极活动,才能释放创造潜能,驱动主体去发现真理。

  【关键词】:初中数学探究式意识

  探究式学习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科学探究过程”的课程理念,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让学生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如何在现有条件下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以新课程的理念指导和改进我们的教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探究学习机会,使他们能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自主地获取科学知识,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是每位教学工作者应该探索而急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我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营造探究氛围,提高数学探究意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过去传统的教学,片面夸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角,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于是,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老师引经据典、滔滔不绝,根本不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只需“课来张口”。学生也只是消极被动囫囵吞枣,探究活动自然无从谈起。对于这种情况,不少老师归咎于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教学活动不会配合,“死水一潭”,殊不知陈旧的观念,填鸭式的灌输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而现代教育学研究表明: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自我教育与发展的主体,更是发展中的人,因此,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应该是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只有创设民主、互动的教学氛围,学生才可能真正改变消极态度,由被动地位变为主动地位,也才有可能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只有在自由的天空中才可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探究活动也才能得以真正开展。

  比如,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有一位教师在前一天向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家庭作业,让他们任意画几个三角形,量出每次所画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记录下来。第二天一上课,教师让学生们考老师,只要随便说出三个角中两个的个数,教师就一定能够猜出另外一个角的度数。学生们纷纷尝试能否考到老师,当然是都考不到。于是,教师问:“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想不想和老师一样有本事?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内角之和有什么规律。”这是用活动、用问题引入的好例子。教师先用学生活动的模式让学生考考老师,以引起全班学生的注意;从考不倒老师的经历中激发起学生也要学会这一本事的强烈动机;教师的引入既建立在前一天作业的基础上,又完全紧扣新知识,增强了新旧知识之间、知识与引入之间的联系;最后教师的点题指引学生三角形内角之和是有规律可循的,揭示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二、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

  兴起于本世纪六十年代的住处加工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主动地寻找信息、接受信息并在一定的信息结构中进行加工的过程。而其分支——建构主义也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由此可见探究活动是一个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修正错误的过程。而导致这一过程的原动力是质疑。所谓质疑是指针对事实中存在的疑点来问明或辩别是非的过程。我们当今正处于信息时代,各种知识、信息扑面而来,如果我们不敢质疑不辨是非。一古脑儿地吞进去势必食而不化,甚至深受其害。可我们仍有不少中学生盲目崇拜,迷信权威,缺乏质疑精神。我曾作过调查,有35%的学生曾因质疑而遭到老师和同学的耻笑,而有的则是缘于人的惰性,懒得牺牲脑细胞,乐得做不质疑、笃信老师说法或权威定论的“乖孩子”。殊不知,勇于质疑乃是凸现主体地位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是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表现,正因为有了质疑我们才有可能有探究的课题,才能推动科技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可以这样说:勇于质疑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体现。

  三、形成探究式学习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要求教学过程要在探究活动中展开,也就是说,概念、公式、定理等的教学都要体现数学化的教学思想,要揭示数学的形成过程。

  组织学生探究之前,教师必须经历过探究,思考过概念的本质是什么,学生的现实和数学现实中有那些与本质类似或者有联系;也推导过公式和定理,对哪些思路走不通,哪些思路能走通但是麻烦,哪些思路是捷径胸有成竹。有些教师就曾因为随口说出“那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吧”,而盲目地与学生一起探究,结果因为事先没有准备,对问题的难度估计不足,无法启发和指导学生,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

  组织学生探究时,教师要控制时间,掌握各个环节的节奏。开始可慢些,保证每位学生都明确探究的问题,之后,在进入真正的探索,否则,匆匆忙忙,不是有同学没有审请题意走错方向,就是有同学在别人起步的时候就以掉队了。磨刀不误砍柴工,明确任务阶段宁慢勿快。当学生集体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的探究经验常常很有借鉴作用,教师可以用直观的教具、图像或精辟的语言等做有真对性的启发;当学生探究误入歧途的时候,教师可以点一下为什么行不通,然后把学生引向正确的思路;当学生探究的思路可行但繁琐的时候,教师应及时肯定,指出更优的方法,鼓励学生另辟蹊径。有时学生的探究成果非常丰富,尤其是做一题多解的探究,奇思妙想不断涌现,这是往往最难控制教学时间,不过,“保底不封顶”的原则应该遵守,教学的基本任务要完成,学生的创造成果要尽量多地在课内交流,课上没能重分展示的可以通过类似“学习园地”的渠道公布。探究完毕,教师应组织学生反思回顾探究过程,总结有过哪些探究思路,成功的思路和不成功的思路有什么区别,能否从成功的思路中归纳出一些共同点,是否已经彻底解决了要探究的问题,答案是什么,是否还有其他相关的问题可以继续探究,等等。

  四、建立科学、客观的评价机制

  探究性学习关注的不是探究成果的大小,探究水平的高低,而是注重探究的过程性、内容的丰富性和方法的多样性。强调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及整理资料,学会整理反馈信息;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标新立异。在探究过程中,充分淡化结论的正与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评价实行多元化,“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教师不仅关注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更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价值观。坚持指导性和激励性的评价原则,使评价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通过评价指导学生的探究,注意使用激励性语言,既使学生普遍获得成功的体验,也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评价标准上,体现开放性,不求结论的标准化、惟一化,激励学生独立思考,有所创新。采用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评价方式:如可以采用辩论会式的评价方式进行自评和互评;可以将探究成果在展览厅中展示,并记录进学生档案,使学生在分享成果的同时增强荣誉感;还可以将探究成果经筛选参加青少年科学实践活动及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评选,让专家、媒体等也参加评价,扩大评价活动的范围,促进激励机制的形成。

  总之,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要让学生做教学活动的主人,激发学生内驱力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识、能力、个性的发展,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钻研与同学的合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