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随笔:《春江花月夜》一课四教浅思

2019-11-04 10:35:51

  作者:卓立子

  (一)

  文本解读:以“韵脚”为序解读。《春江花月夜》逐解转韵。凡九解:前二解是起,后二解是收。起则渐渐吐题,收则渐渐结束。中五解是腹。虽其词有连不连,而意则相生。(清.王尧衢《唐诗合解》)。

  诗词首先应该是“吟诵”的艺术,诗词创作原则启示“吟诵”方式。

  白居易说“诗莫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韩愈曰“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因声求气”是诗词创作原则的逆推,“密吟恬咏”“吟诵”是“因声求气”的方式手段。

  《春江花月夜》逐解转韵,阅读宜“转韵逐解”,阅读时整体感知诗词内容,品味语言抑扬顿挫,投入真挚感情,做好阅读标识。“密吟恬咏、因声求气”,让诗意在反复“吟诵”中深入人心,让诗情在亲切“语感”中不再陌生。

  (二)

  文本解读:从“题目”出发解读。题目五字,环环交错,各自生趣。春字四见,江字十二见,花字只二见,月字十五见,夜字亦只二见,于江海则用海、潮、波、流、汀、沙、浦、潭、潇湘碣石等以为陪;于月则用天空、霰、霜、云、楼、妆台、帘、砧、鱼、雁、海雾等以为映。于代代无穷乘月望月之人之内,摘出扁舟游子、楼上两种以描情事。楼上宜月,扁舟在江。此两种人,于春江花月夜,最独关情。(清.王尧衢《唐诗合解》)。

  围绕《春江花月夜》题目五字“点评”,教学目标在自由阐发中变得井然,在交流对话中变得可达。群策群力,大家拾柴火焰高,众人划浆开大船。

  (三)

  文本解读:从“他景衬托下的月光”解读。初升于海上的月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沙汀上不易察觉的月光,妆镜台上的月光,捣衣砧上的月光,斜月和落月等。

  《春江花月夜》月光和月光之下,可对所写之景分类、归类、综合和归纳。分类、归类是由凌乱到整合的过程,同类要合并,相类要组合,异类要分开;综合和归纳是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意象、意境到情感。对客观实景和诗人梦境变角度地挖掘,不难理解诗中深沉、寥廓、宁静、怅惘的艺术境界以及寄寓的诗人情深。

  (四)

  文本解读:“诗情”解读。明月长圆与人事难圆;景物与人事的违背;宇宙与人生的矛盾;人生短促与游子思妇天隔一方的惋惜。以及诗人对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情人之间的脉脉深情,对重逢的美好期盼,人心与自然的和谐,宇宙与人生的统一等。

  《春江花月夜》情景交融,诗情起伏曲折。探究从文本出发,对“景情”定时体验,定序归类,定位分析,师生、文本、编者、论者多向对话。探究使场效应激活,过程生动,鉴赏在纵深处开掘!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诗词课堂学习策略化,课堂要构建诗词学习理智过程,掌握诗词学习策略;诗词学习策略课堂化,课外阅读要利用课堂学到的策略,进行诗词鉴赏,学会学习。这无疑是打通语文学习课内和课外的重要手段,也应是《唐诗宋词选读》课程目标之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