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和他的文集《韩非子》

2019-11-14 07:21:29

  作者:鲁宝元

  韩非(公元前280——前233年),是战国末年韩国的贵族公子,他口吃,不善言谈,但却善于写作。他是荀子的学生,在同学中是个佼佼者。他看到韩国腐败,国势衰落,上书规劝韩王,但没有得到采纳。忧愤之余,就把自己的主张和思考写了下来。他的学说传到秦国,秦王非常欣赏。后来他到了秦国,他的同学李斯在秦国为相,嫉妒他的学问与才能,设计陷害,说韩非身在秦国却为韩国着想,如果让他回去,就像放虎归山,不如把他杀掉,以免后患。秦王听信李斯的谗言,把韩非投入狱中。李斯怕秦王反悔,就送去毒药,韩非被迫自杀,结局非常悲惨。死后他的文章被编成《韩非子》一书。

  韩非赞成荀子的性恶论。他认为,人人都有为自己打算的“自为”之心。根本无所谓天生的仁义等道德观念。做车子的人希望别人富贵,做棺材的人希望别人早死。这不能说明做车子的人就仁义,做棺材的人就恶。因为人不富贵,车就没人买;人不死,棺材也没人买。这都是利之所在而已。

  韩非认为历史是发展变化的,人的思想应该与时俱进,随时代而变化。他说,上古的时候,人口少而财物多。男子不耕种,草木的果实也够吃。妇女不纺织,野兽的皮毛也够穿。所以人民不用争夺,社会也没有必要厚赏重罚。而现在,人口多,财物少,工作劳累而得到的供养少。因此人民就要互相争夺。所以儒家主张的“仁义”,墨家主张的“兼爱”适用于古代而不适用于现在。

  韩非主张以“法”“术”“势”相结合的方法来治理国家。“法”是统治者公布统一的法令,让人民都知道,遵守法令就赏,违反法令就罚。“术”就是君主对官吏的任免、考察、决定生杀的权术。“势”就是君主占据的地位、权势和力量,是用以威慑臣民的。君主只要把“法”“术”“势”结合起来就能把国家治理好,进而统一天下。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的学说对后世的治国方法影响巨大。

  《韩非子》这本书一部分是专题学术论文。例如《五蠹》这篇文章,把儒家、纵横家、游侠、近侍之臣、商工之民称为五种蠹虫,无益于富国强兵。论述实行法治是合于时代要求的。文章举出很多有趣的例子来说明观点。例如楚国有个叫直躬的人,他的父亲偷了别人的羊,他就向官吏告发这件事。结果令尹却杀掉了直躬,认为他遵守国家法律却对父亲不孝。有个鲁国人,出征作战,打了三次仗三次都逃跑。孔子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有年老的父亲,如果我死了就没人赡养他了。孔子认为他很孝顺,便推荐他做了官。令尹杀了直躬,楚国的坏人坏事就没有人举报,仲尼奖励逃兵,鲁国人打仗就常常逃跑。文章指出,君主如果肯定个人谋私的行为,又想追求国家的利益,是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的。《韩非子》里的论文,大都是像这样观点鲜明、论述严密、内容生动的文章。

  韩非的文章也擅长使用寓言和故事,使文章生动形象,增加说服力。有创造性的是,他还单独整理加工和创作了许多寓言故事和历史故事,分类汇编成了几个文集。使寓言和故事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如“三人成虎”“滥竽充数”是当时流传的历史故事。“郑人买履”“买椟还珠”是流传民间的幽默故事。“三虱食彘”可能是韩非的创作。故事说:叮在一头肥猪身上的三只虱子,互相争吵起来。有一只虱子经过,便问:“你们为什么吵啊?”三只虱子回答说:“我们在争猪身上的肉肥血多的地方。”那只虱子说:“难道你们也不怕腊月祭祀的日子马上要到了,烧茅草杀猪祭祖,连你们一起烧死吗?怎么还这样斤斤计较呢?”三只虱子听了醒悟过来,于是赶紧聚在一起,拼命吮吸猪身上的血。猪因此而变瘦了,到了腊祭时,主人反而没有杀这只猪。故事揭露讽刺了那些为了争权夺利,连死也不怕的贪婪的家伙。

  据统计,《韩非子》里收集整理的历史故事和创作的寓言大概有三百四十多个。寓意深刻,内容生动。后代文人写的寓言和笔记小说,就是受了《韩非子》的启发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