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耻辱一战:多名开国上将一败涂地

2019-12-03 22:49:59

1 2 3 4 下一页

  抗日战争时期,原所部115师一分为二,一部由罗荣桓带领开辟了山东军区,另一部由带领开辟了晋察冀军区。虽然罗荣桓所部带走了115师的绝大部分主力,但手下也是猛将如云,聂部的几个纵队司令员,郭天民,,,无一不是开国上将。可就是这些在麾下勇立战功的猛将们,曾经在解放战争初期在指挥下被打的一败涂地,损兵折将近十万。
  
  1946年在破裂后,内战正式开锣打响,7月决定以晋绥军区外加部集中五十几万人的兵力拿下大同,石家庄,保定等地。此时率部主力四万围攻大同,前敌总指挥是张总逊。而楚溪春所部万余则坐困危城倚仗碉堡工事拒守,由于晋中铁路被毁,国共又在各个战场全面打响,这时方面可调用的机动兵力仅剩下了手下盘聚归绥的几万生力军。
  
  鉴于兵力处于劣势且形势严重,的如意算盘是采取围魏救赵的策略,以董其武部外加嫡系三十五军一部约二万人前出集宁,威胁大同。董部闪电出击,一战仅用数小时就击溃了把守集宁门户卓资山,守军王尚荣旅全线崩溃,仓皇退却。董部于是对集宁城内的乌兰夫所部形成了包围态势。而直到此时还没搞清傅部地兵力和主攻方向。在最终得知前线的严重情况后,,急调八个旅共四万多兵力对董部实行反包围。当时的形势是董部三个师对城里三个团,外面解放军八个旅围上了董部三个师,两层皮夹一层馅,形势对解放军极为有利。董部当时唯一的希望就是吃掉城内守军,然后固守待援,而此时孙兰封主力部正在向集宁方向运动。
  
  由于受到守军的坚决抵抗,再加上城外对傅军实施反包围的解放军四面挤压,此时攻集宁的董其武部已经到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境地,几个师均伤亡惨重,关键时刻,董部暂11师师长杨维垣当着士兵地面亲手切下自己的手指立誓表示退缩者杀无赦,董部人马于是拼死向前,和我守军展开了殊死巷战,这时再次犯了一个战略错误,聂抽调围城的大部分兵力去迎击来援的郭景云101师。正因为围城的兵力被大部撤走,董其武部遂趁势一鼓作气拿下了集宁。而进击郭景云部的兵力在受到郭部炮火轰击后误认为敌军众多,最后也不战而退。集宁失守,大同之围不战而解。集宁大同之战以的彻底失败告终。此战解放军死亡两万余,伤四万余,经过一个半月的战斗晋察冀,晋绥两军区兵力由近二十万到仅剩十万出头,当然傅部损失也有近两万,但还是不能不说这是一场大败仗。
  
  当时延安方面已经印出了我军攻克归绥的报纸,当得知失利的消息后,曾恨恨的说:此仇不报,誓不为人。
  
  集宁之战结束后,晋察冀军区上下弥漫着浓重的悲观失败情绪,上下都对部十分恐惧。其实这时傅部不过五万人,而解放军则有十来万人,傅部胜在有大炮飞机助战,双方其实还是旗鼓相当。傅部的下一个目标是重镇河北张家口。鉴于我军新败,兵无战心,原有意放弃张家口,只是在的严厉催促下才准备保卫张家口。聂部的防线原是以傅部沿铁路线方向进攻张家口所做的,而则采取了骑兵加步兵长途奔袭的战术,绕过了守军防线,直捣张家口的后门张北。这次行动和当年奇袭百灵庙如出一辙。可惜再次判断失误低估了。
  
  傅部攻克张北后,直捣张家口城外最后一道天险狼窝沟,这时傅部偷听到解放军的电话得知援军要到傍晚才能赶到,于是在飞机坦克助战下不顾疲劳而发动强攻,不久守军教导旅就因伤亡惨重,不得已向张家口方向撤退。这时张家口的失馅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因为时间仓促,张家口为解放军过冬准备的被子,成衣,棉花,粮食全都来不及带走,很多装的满满的仓库在撤退前也被迫付之一炬。再加上傅军行动的迅速,空中还有飞机的轰炸,部队撤退中的损失也很大。
  
  张家口失守后,晋察冀军区的这个冬天很是难过,没有粮袜官兵多有冻伤致残的,当时晋察冀军区人口不过百万,却要养活二三十万的部队,老百姓的负担之重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军民关系的紧张也就在所难免,缺乏群众的支持,侦察情报工作就很难展开。这也是傅部能长驱直入不被发现的一个原因。
  
  一战失大同集宁,二战失张家口,这在晚年的回忆录中也有很悲痛的描述,聂本人也总结说战术上犯了很多错误。此战过后,晋察冀军区受到了的严厉批评。也一度被彭真所替带而被变向夺了权。
  
  公正的讲,解放战争初期军队的战斗力并不比解放军的差,都是人,谁也不比谁聪明多少,谁都会犯错误,解放军也不是神话,至少在此战中,傅部顽强的斗志和高超的战术技巧还是值得人们尊敬的。
  
  “潜伏”生涯:称其厚道人
  
  于1992年5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是最后一位去世的元帅。他晚年曾说,自己打了一辈子的仗,没受过一次伤;搞过地下工作,没被捕过,算是命大福大之人。因而,在睡梦中不知不觉仙逝的,人称“福帅”。
  
  “福帅”唯一的女儿聂力,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位女中将。“我常常梦见父亲:在他居住了43年的老院子里,他坐在那辆旧了的轮椅上,把自己置身于明丽的阳光下;他微笑着望我一眼,一言不发,而后,他微微抬起头来,深邃的目光望向湛蓝的苍穹。在他1992年去世以后,不知有多少次,我梦中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姿势……”在聂帅诞辰110周年之际,聂力眼里父亲的跌宕人生清晰依旧。
  
  青年海外求学6年
  
  1899年12月29日,四川江津(现属重庆)吴滩场,一户姓聂人家传出婴儿初啼声,这个孩子就是。
  
  虽然家徒四壁,吃穿困难,但父母仍尽全力让儿子读书。8岁开始,到外祖父唐远谟开办的私塾读书,15岁又转到离家15公里的永川县陈食高等小学。在那里,他接受了开阔眼界的新式教育。
  
  “父亲学习非常刻苦,一丝不苟。他的出生地故居里,至今还保留着他当年用过的一个笔筒,上面刻着两个字:破睡。意思是上课的时候不要打瞌睡。”聂力说。
  
  1917年,18岁的考入江津中学。1919年11月的一天,通过重庆商会会长汪云松的运作,他与广安(后改名为)等热血青年一道,登船远赴欧洲。这一走,他再也没能见上父母亲一面。聂父于1933年去世时,正在苏区率军反“围剿”,而1935年聂母去世时,正在长征途中……
  
  从法国到苏联,海外求学近六年。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回到了祖国,从此走上职业革命家的道路。
  
  在香港“潜伏”中的爱情
  
  1927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到香港开展地下斗争。长达4年的地下斗争改变了他的性格。“较早认识我父亲的都说,你爸爸在老家、在法国时,是很活跃开朗的,爱说爱笑,可是后来怎么就变了呢?我知道,这与他地下斗争时形成的保密观念有很大关系。后来的他,惜言如金,不爱讲话,慎之又慎。”
  
  在香港,度过了一段艰苦卓绝的岁月,然而一位秀丽聪颖的女性却让的生活充满了温馨。她就是在香港担任机要交通员的女共产党员张瑞华。
  
  “后来家里的保健护士问过妈妈:‘您和当年谁追谁啊?’”聂力回忆说,“妈妈笑着说:‘当然是他追我了。他常来看我,找我聊天,我还不懂么?’”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