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为何“披发行吟”?

2019-11-26 11:50:05

  作者:何伟

  《史记·屈原列传》及《楚辞·渔父》中,在描写屈原时有句相同的话语:“屈原至于江滨,被(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披发文身,西周时期甚至西周以前东夷、吴越一带或某些南方民族的风俗;他们披散头发,身刺花纹。如“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礼记·王制》)“禹入裸国,被发文身;墨子入楚,锦衣吹笙。”(《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而《史记·吴太伯世家》中的记载更为详细:“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披发左衽”,是古代指东方、北方少数民族的装束(左衽:大襟开在左边儿)。孔子《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晋代潘岳《西征赋》:“或被发左衽,奋迅泥潭,或从容傅会,望表知里。”

  留全发,戴冠,是当时文明人的装束,至于远离中原、文化落后的地区,则以披发为常。《左传·哀公十五年》载,卫国内乱,子路被人砍断了系帽子的缨,他说:“君子死,冠不免。”于是停下战斗结缨,最终被杀死。《晋语》:“人之有冠,犹室之有墙屋也。”《晏子春秋·内篇杂上》:“(齐)景公……被发,乘六马,御妇人,以出正闺。刖跪击其马而返之,曰:‘尔非吾君也。’景公惭而不朝。”

  古人以戴冠为荣,即使远离中原文化圈的楚国也如此。如《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人有“南冠客思亲”“空戴南冠学楚囚”等诗句,那么屈原为何会披发行吟呢?

  屈原是一个洁身自好的人。在《离骚》中,他写道:“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而《涉江》更清晰地道出了他的与众不同、超凡脱俗:“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屈原的一反常态,披发行吟,正表现了他对当时楚国上层阶级(那些带高冠者)的不满。披发行吟是一种变相的反抗,是不愿同流合污之心志的表露,正如他所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