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的立意探究之三

2019-09-02 18:00:07

  作者:郭跃辉

  昨晚给学生辅导作文立意,又发现了一些问题,即很多学生对于题目与立意没有进行仔细的分析,有时候,立意大大超过了材料的范围。兹举几例,加以分析。

  材料一:“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规则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同时相向而行,走上仅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独木桥,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最后以全队通过的人数多少决定胜负。因此习惯上,双方相遇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不过,今年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地过了桥。这种做法当场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事后,相关的争论还在继续。

  分析:这道作文题是2014年新课标语文高考的题目。专家点评说:“总体来讲,其亮出了历年来高考作文题目的传统撒手锏:越质朴越深刻,越留白越纠结,这也是高考作文的精妙所在:有思,有变,有选择。考生只有具备了对生活的思辨能力和慧眼识金、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一份成熟,方能解读材料的真谛和灵魂。”实际上,在学生的立意中,有将近百分之九十的同学写的是“合作产生双赢”这类题目。我昨天在改的时候,本想把这种立意打为不合格,但是学生大面积出现偏离题意,一定是有原因的。或许,“合作产生双赢”也有其合理之处。仔细阅读材料之后,我觉得“合作产生双赢”的题目也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是离这则材料的核心还有点差距。

  以“合作产生双赢”为题,“合作”一词倒也准确,但问题是“双赢”这个词在材料中体现得不太明显。材料中说:“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地过了桥。”全都顺利过了桥,就一定是双赢吗?别忘了,这是一场比赛,比赛的结果并不是以参赛队员的感觉为评判标准的。比赛是以“游戏规则”作为标准的活动,游戏规则的化身就是裁判。比赛的实际结果固然重要,但是这种结果违背了游戏规则,结果也可能是输。就拿这则材料来说,“双赢”仅仅是参赛队员的感觉,实际结果是不是“双赢”,最终还得由游戏规则来确定,假如裁判说,你们这样做,双方都是零分,那能叫“双赢”吗?因此,“合作产生双赢”的立意不是切合题意的。

  其实,这则材料讲的核心还是“这种做法当场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而他们争论的核心并非是合作能否产生双赢,而是这种做法是不是“犯规”,“规则”才是这则材料的关键词。队员的做法是破坏了规则呢,还是合理利用了规则,这是需要去辨析的。我觉得,这依然是一道论争类的题目,这类题目一定要抓住论证的焦点,参与到论证中去,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是“就事论事”,也应该回答“这种做法是否犯规”这个问题。由此我想到了发生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的一件事,7月31日,奥运会羽毛球小组赛,中国组合于洋/王晓理在与韩国组合郑景银/金荷娜的比赛中,表现失常,失误频频,0比2败下阵来,引来全场一片嘘声。赛后于洋/王晓理遭观众和媒体的强烈质疑,被认为是为了避免在半决赛提前与队友田卿/赵芸蕾遭遇,所以故意输球。郑景银/金荷娜为了避免与队友河贞恩/金旼贞提前遭遇,比赛态度也不积极。这件事也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到底是比赛规则重要,还是体育精神重要?他们这种行为算不算“犯规”?如果认为这是破坏了规则,说明规则是神圣的;如果认为这是合理利用了规则,说明规则本身就存在着漏洞;如果认为规则是可以破坏的,说明在规则之外还有一种更高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合作产生双赢”也有其合理之处。

  材料二:某公司车间角落放置了一架工作使用的梯子。为了防止梯子倒下伤着人,工作人员特意在旁边写了条幅“注意安全”。这事谁也没有放在心上,几年过去了,也没发生梯子倒下伤人的事件。有一次,一位客户来洽谈合作事宜,他留意到条幅并驻足很久,最后建议将条幅改成“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

  分析:这则材料昨天已经分析过,但是很多学生并不明白“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不是最切合题意的。“从在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个立意并没有错,但是不能算是切合题意。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立意概括面太大了。举一个例子,在我们面临学习的困难时,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老师面临教学上的问题时,也要从根本上解决。那么“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是适合上述两种情景的。但实际上,上述两个情境反映出来的“根本”,和本则材料中解决梯子的安全问题的“根本”是不一样的,两者的“根本”也根本是两回事。这则材料的“根本”就在于给人指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与措施,而不是一个笼统的导向。因此,这则材料的立意就在于:具体的措施比说教更重要。这也是这则材料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有的同学提出,这样的话是不是“就事论事”,是不是限入材料不能自拔呢?是不是没有跳出材料得出一个普遍的结论呢?其实不是。具体的措施比说教更重要,这个立意也并非没有概括性。例如上学时,父母会告诉孩子“谨防坏人”,这就是一个不明确的指令,如果改为“不要坐陌生人的车”,其指向性就更为明确。再比如使用手机时,专家提醒“小心辐射”,就不如说“睡觉时将手机放在离头较远的地方”。也就是说,“具体的措施比说教更重要”,这个立意也是有适用情境的,并非只能适用于这则材料。

  这其实也就是“符合题意”与“切合题意”的区别,前者是超过了材料的主旨,后者则是与主旨完全吻合。所谓“切合”,也就是“十分符合”、“非常符合”、“密切结合”的意思,这个要求对新材料的立意,确实是比较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