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100问(47-53)

2019-10-12 17:06:13

47、什么是“传递——接受”模式?

“传递——接受”模式是目标主要指向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程序为:
  ⑴ 引导学生获得感性知识,通过观察、操作和实验活动丰富想象;
  ⑵ 引导学生理解知识,既由感性转化为理性而达于理解,更要引导学生独立地利用已知探索新知,发展创造性思维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⑶ 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作业;
  ⑷ 检测、评价。
  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述、讲解、谈话、练习等。

48、什么是“示范——模仿”模式?“示范——模仿”模式是目标主要指向训练动作技能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程序为:
  ⑴ 教师讲解动作要领和正确示范;
  ⑵ 学生观察、模仿操作;
  ⑶ 指导矫正失误、反复练习;
  ⑷ 独立操作练习直至熟练。
  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演示、实验、参观、练习等。

49、什么是“发现法”教学模式?“发现法”教学模式是目标主要指向发展智能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程序为:
⑴ 提出问题,即教师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产生欲望;
⑵ 产生假设,即引导学生利用材料,对解决问题提出各自的假想;
⑶ 讨论交流,即学生用讨论或辩论的方法发表对解决问题的看法;
⑷ 作出结论,即在教师指引下学生作出正确结论。
在“发现法”的基础上,加强教师在学生探索发现得出结论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可发展为“引导──发现”教学模式,其教学程序是:
   ⑴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问题;
   ⑵观察探究,引导学生发现目标;
   ⑶推理证明,引导学生验证发现;
   ⑷总结、巩固、提高。
   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发现法、讨论法、尝试教学法、探究法、问题教学法、创造思维训练等。

50、什么是“自学——辅导”模式?“自学——辅导”模式是目标主要指向培养自学能力的教学模式,其主要教学程序为:
  自学教材→讨论交流,解决疑难→精讲或示范→演练深化
  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阅读指导法、自学辅导法、讨论法、练习法等。

51、什么是“情境——陶冶”模式或“创造性”教学模式

“情境——陶冶”模式或“创造性”教学模式是目标主要指向发展个性的教学模式,其主要教学程序分别为:
  ⑴创设情境,带入情境→参与活动,感受情境→陶冶性情,总结转化
  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情境教学法、陶冶法等。
  ⑵创造性教学模式——“三基一强化五阶段”,即
  三基:基本前提,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训练。
  一强化:强化训练。
五阶段:①形成有利于创造的情境和气氛;②创造性感知;③创造性想象;④思想流畅性、灵活性训练;⑤创造性解决问题。

52、运用“讨论法”进行教学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在课堂教学中“讨论”成了大多数教师惯有的一种课堂基本组织形式,所谓“讨论”就是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 这样在教学中“讨论”的价值就得到了提升——讨论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是学生、教师生命价值的体现形式。那么运用“讨论法”进行教学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⑴ 讨论的内容要恰当
课堂讨论,就是教师展示某个问题和现象,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进行论证。要想让学生能有话可说,有理可辩,出现真知灼见,讨论专题的选择应该是精心策划、深思熟虑过的,而不是信手拈来,随随便便的。适合内容有:有些概念和原理还有着争论的;某些问题并非只有一个答案的;有些问题虽然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但包含较难的的概念,需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的。
⑵ 讨论的时间要充分
课堂讨论的展开,一般要经过情境的创设(或是背景材料的呈现)——自由讨论——表述见解——师生总结四个阶段。要完成这个过程,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充裕的自由讨论时间,环环相扣,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内在潜力,这样课堂上才有可能出现激烈的争辩,引发精彩的奇思妙想。时间的长短教师应视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这就需要教师应对学生的知识储备、接受能力有所了解,对问题引起的反响有预见性。议题呈现后应让学生阅读有关的教材和必要的参考资料,做好充分的背景知识准备;对于有些议题也可以提前告诉学生,指导学生在课外收集资料,形成自己想对“成熟”的见解,然后在课堂汇报。
⑶ 讨论的空间形式要合理、多样。
讨论至少需要两个人,对于因定的课堂模式说,讨论的空间形式一般采用同桌二人,或前后左右四人讨论。但这种组合形式结论多,在课堂上不能充分展现,这样就会压抑未表达组的发言欲望,打击参与讨论学生的热情。另外空间组织固定,缺乏灵活性不易分合不利于讨论与讲授的自由转换。不过,如果是整课讨论适合此方式。讨论的空间组织虽然仅是形式,但空间安排合理的话,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u”型讨论空间,或者空间组织能自由变化,就完善多了。总之空间组织要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要有利于精辟言论的凸现。
⑷ 讨论人员的构成要灵活
讨论的过程,从某种意义讲,也是一种团结合作的过程。应关注人员的合理构成,如何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学习成绩、学习风格来优化给合,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一般来说,同桌彼此熟悉,前后关系融洽,这样也许会合作愉快,顺利完成任务。“志同道合”的学生一起,能畅所欲言,观点容易一致;“男女”搭配,能激发个体的表现欲;有活跃分子的,能引发侃侃而谈;掀起高潮;学习互补的搭配在一起讨论,能相互促进,扬长补短,能提供综合性的见解。教师要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围绕议题中心进行发言并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积极发挥组织者、调节者的作用。

53、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行为相脱节的原因是什么?

以课程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广大第一线的教师通过培训和自学,已经有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等新理念,但实际课堂教学却还是非常陈旧。这种理念一套套,课堂上“涛声依旧”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这种理念和行为相脱节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认为关键是先进的教学理念没有被内化,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的话:知识有真有伪,思想与行动相结合而产生的知识是真知识,真知识的根是安在经验里的,从经验里发芽抽条开花结果的是真知灼见。我们要有自已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每个人的理念是个体的认识、经验、行为在其头脑中的反映。教师的教学理念来自自身教学实践基础上的理性认识。只有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师的实际感受联系起来,才有可能构建起属于自身的新的理念。理念通过行为来体现,理念更是在教学实践中构建和发展起来的。
这里我们提出一种“实践+反思”的教师行动研究模式。一般的研究多着眼于理论层面,而教师行动研究则着眼于实际的教学问题,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实际疑问出发,研究的主人翁是第一线的教师。行动研究的结果是一些能改进教学问题的新做法。教师通过有系统地搜集证据,寻找出哪些才是有效的解决方案,不断改进自已的教学,精益求精。用先进理念对照已有经验基础上的教学,找出理念上的差距;在新理念指导下进行新的教学实践,找出理念与行为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改善教学行为。实践证明:“实践+反思”是理念和行为相连接的最直接的手段,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