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治教育腐败,领导须正身

2019-10-26 16:52:14

惩治教育腐败,领导须正身

【内容提要】:做教育部门的领导,最忌好大喜功,说大话、哗众取宠。领导一定要深入地调查研究,广泛地猎取知识,科学地进行论证,然后才能做出决策,不要动不动就建立这“学”那“学”的,否则,不但贻笑大方,就是让普通学生也笑掉大牙的。

世界各个民族都重视教育,这是民族延续与壮大的保证。无容质疑,国家专职教育部门担负着培养人才的主要职能,而教育部门的领导又是政策的制订者、执行者和教育实施的监督者,他们自身的行为对广大一线教师起着榜样的作用,教育风气在很大程度上是教育部门的领导引导的。

按《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做善也。”作为教育领导者不但要懂教育,还要为官正派,也就是要德才兼备,在业务和人品方面都要成为教师的楷模。唐诗之所以有名,在全世界被人时代诵读,是因为唐太宗本人的诗好;明代的对联写得好,也是因为朱元璋的对子写得好。有个故事:过年了,朱元璋从宫中出来,看到一户人家的门上没有对联,便让人去问这家人是干什么的,为什么不贴对子。一问,才知道,这家的主人是阉猪的,不会作对联。可没有对联怎么叫过年呢?于是,朱元璋叫人拿来文房三宝,为这户人家写了一副春联:

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此联对仗工整,又符合这户人家的身份,的确是一副好联。

教育领导者如果品行不端,弄虚作假,玩弄权术,那他有什么资格去教育教师?譬如说,让学生考试不要作弊,可我们一些领导参加考试,要么,要么把试题提前拿出来做,作弊后,还趾高气扬地去处分考试作弊的学生,真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就拿英语考试来说,现在中国这么多专家教授,恐怕其中为数不少的人连26个字母都读不准,可他们的职称英语考试照样过!不信,可以做个调查,把那些有高职的人叫来,让他背背那26个字母。

做教育部门的领导,最忌好大喜功,说大话、哗众取宠。领导一定要深入地调查研究,广泛地猎取知识,科学地进行论证,然后才能做出决策,不要动不动就建立这“学”那“学”的,否则,不但贻笑大方,就是让普通学生也笑掉大牙的。建立一门学问是几代人、几十代人、甚至几百代人不断地实践、努力探索的结果,不是评头脑一热,一拍桌子就能建立起来的。现在学生面对着这“学”那“学”的学了一大堆,学完了等于什么也没学。这样的“学”可学么?

现在院校普遍用一年发表了多少论文、印了多少书作为评估院校水平的指标,这也是领导想出的不切合实际、不科学的考评方法。论文多并不代表你的学术水平高,你发表了1000篇论文,能抵得上获诺贝尔奖的一篇论文吗?况且现在发表文章就像是做买卖,要请编辑吃饭,要送礼,或者给编辑部版面费。岂有此理,你发表文章要给作者稿酬的,怎么向作者要钱!可有的作者为了虚荣,为了评职称凑论文数,不得不掏钱发表文章。我经常收到这辞书、那大全寄来的论文入选通知,说是你的什么什么文章学术价值多么多么高,被中央级的什么什么辞书入选了,如同意发表,需购辞书一套。我自己还不清楚自己有多高的水平。他们无非是为了钱,利用一些人的虚荣心和教育部门对教师不合理的评价指标来,来诱惑教师,可一些人就顶不住这种诱惑,上钩了。

教育部门有这样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一些掌握某个部门权利的人,好像什么都懂,别人编什么书,上面都有他的名字。有的领导一年要主编几本书,十几本书,试想,他恐怕连这些书的题目都没读过。当然,有坐轿子的就有抬轿子的。有的老师不是研究学问,而是研究关系的,编一本书首先考虑的是把什么领导拉进来,好得到立项和经费;有的甚至把非教育部门的领导也拉进来,好推销书,有的书作者的名字一页都放不下。这也是教育腐败的一种表现,文人想出成果,官人则想用“文气”装点门面,把自己装扮成学者领导的模样。如此搞来,我们的教育怎能搞好?

唐代的朱庆馀在科举考试前,专门去拜访主考官水部郎中张籍,拍张籍的马屁,他竟毫不知耻地写了一首诗,记录下自己卑躬屈膝、厚颜无耻的奴才像: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张水部果然架不住糖衣炮弹、甜言蜜语的诱惑,录取了张籍。可见自古以来,在做学问上就存在着不正当的交易,这主要还是上边引导的问题。上不正,下必歪!因此,要想纯洁我们的教育,要先“正”教育部门领导的“身”,既然拿着纳税人的钱在那个位置上,就要对纳税人负责,不搞歪门邪道,把人家的孩子教育好。正如孔子所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