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听课效率的神奇法则

2019-12-03 19:17:27

  上课时,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前五分钟还精神集中,后五分钟就感觉眼皮打架;要么就是觉得老师讲的课本上都有,干脆干点别的……长此以往,同学们要么觉得老师讲课就是在催眠,要么就觉得老师在讲废话,从而失去了听课的兴趣,导致学习成绩下滑。然后再四处寻找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殊不知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其实就是提高听课效率。

  高听课效率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

  相信大家都有过DIY(Do it yourself)课堂的经历。尤其是在开学的时候,觉得老师讲的东西课本上都有,就在书上印着,自己又不是不识字,干嘛还劳神费力地去听别人唠叨?一上课,老师叫拿出教材,说今天要讲某章某节,于是,你干脆就把教材翻到那一部分,自己把那一节看完。如果老师布置的作业比较固定,你花十分钟看完书,就自己把课后练习做了。做完后,发现才过了20分钟,然后再看点别的书,或者做一些参考资料之类的。你觉得自己这样是正确的、有效率的——学习同样的东西,只用了别的同学一半的时间。

  但是,如果这样学是有效的,那还要老师做什么呢?当有同学在疑问的时候,现实就狠狠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在没有课堂DIY的时候,你的考试成绩或许能在年级前几名,但是如果长期课堂DIY,你就会发现自己的考试成绩越来越惨不忍睹。

  而当你再次回归课堂,把自己从自己的小课堂拉回老师的大课堂,认真去听老师的讲解,当你再次考试时,成绩似乎又在回升了。在经历了成绩的过山车后,你或许明白了,上课听讲是不能被取代的。

  “课堂漫步”谨遵“五到”法则

  为什么经过周密部署、争分夺秒的课堂DIY会比不上按部就班的“课堂漫步”呢?那是因为,我们平时看书做题其实用的都是逻辑记忆,而最有效率的却是基本被我们“闲置”了的形象记忆。听老师讲课很大程度上就具有形象记忆的功效,既有声音又有动作,还有场景,可以全方位地刺激你的神经,在课堂上理解到的知识,比看书得来的要记得牢固。

  举个例子,比如你很烦妈妈老是唠叨你的成绩。有一段时间她出差了,但仍然不忘打电话来给你“上课”,即使时间长一些,也可以忍受。只因电话一挂,也就忘得差不多了。等她回到家里,不仅有语言,还配上恨铁不成钢的表情和相关技术动作(如翻你的试卷和作业本等等),想必印象会深刻得多。这就是“全方位的刺激你的神经”的结果。

  既然听课高效率的根源在于“全方位的刺激你的神经”,那么,我们在听课的时候,就不能光带耳朵,还需要其他能刺激神经的感官,我们的眼睛、嘴巴、手都要带入课堂中去,以促进大脑的思维。可以总结为高效听课的“五到”法则: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

  有的同学上课上得有点困了,就想趴在桌子闭着眼睛听一会儿,这下倒好,老师的讲课就跟催眠曲一样,不一会儿就睡着了。所以要“眼到”,就是眼睛要看着黑板、看着老师,不能埋着头听课。

  “耳到”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听课当然要用耳朵。

  “口到”,不是让你上课跟同桌讲话,而是要及时回答老师的问题。老师讲题的时候,总是喜欢把题目念完,然后问:“这道题该选什么啊?”然后大家就七嘴八舌答道:“A”“C”……老师这才公布正确答案。遇到这种情况,你也应该跟着喊,有人想:“大家都在喊,有我不多,无我不少,我只管听着不就行了。”其实你跟着喊一喊,有助于集中注意力,也有助于加强对题目正确答案的印象。如果总是闷着头听,就很容易走神。

  所谓“手到”,是指在书上、在卷子上勾勾画画,把老师讲的东西及时记录下来。笔记绝不是越多越好。记得太多,反而会让我们的思维混乱,抓不住重点,影响听课。应该只记重点和最有启发的部分,尽量简略,没必要像考试作文一样字迹工整、卷面整洁——笔记是自己复习用的,不是给别人欣赏的。

  其实当我们把所有的感官都投入到课堂中去的时候,我们的全部注意力随之投入其中,也就是“心到”了。这个时候,我们的大脑才会以最高的效率工作,才能从听课中收获更多。这个时候的感觉,就好像用凸透镜聚集阳光一样,我们把原本四处发散的大脑能量都聚集到一点。原本温和的阳光可以点燃火柴,原本无聊的听课也就可以让我们的成绩发生质的飞跃。

  责编/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