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心态?

2019-12-01 08:11:16

案例:小张是一名重点中学数学实验班的学生。在考入重点之前,是一所大学附小的尖子生,小学六年一直都是班级的前两名,也是学校数学兴趣班a班的学生。后来进入初中半年后,对初一的新知识吸收的不太好,考试经常犯一些小错误,内心有些焦虑,尤其是看到同班的同学成绩非常好,自己也受不到老师的重视,心里压力非常大,原以为是自己优势科目的数学,现在看来成了学习的包袱,在心理上也慢慢开始放弃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初二后,随着数学中几何证明题的加入,以及物理学习的开始,小张对理科学习越来越反感,成绩也越来越差。最终在初三的选拔考试中失去了直升本校高中部的机会。

小学数学成绩很好的小张在初中学习中为什么会越来越差?

这样的问题决不是“个案”,每一届都有一些学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终归是这些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心态把握不好,有一些问题总是“想不通”。 我们总结了一些常见问题,希望对大家培养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有一些帮助。

1)在学习一门课程的开始阶段,要学会忍受困难;

学习任何一门新的科目,“开始”是最难的。一旦度过学习初期的不适应阶段,后面的知识再难也只是量的变化,而不是质的飞跃。“登堂入室”就是这个意思。很多同学不能理解这一点,常常“知难而退”,不懂得坚持;人与人在理解新问题、新知识上存在着差异,有的人理解的快些,有的人会慢一些,但后者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后,对知识的理解往往也更深刻。在初一上半年出现的不适应,经过不断的努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消失。

2)不喜欢老师,并不意味应该不喜欢这门学科;

“学习”是自己的事。这句话同学们应该永远记得。作为父母或老师,只能帮助学生学习,并不能代替你学习。有时候,因为某种原因,可能你并不喜欢你的任课老师,但你应该知道,如果因此而招致你不喜欢那门课,受害的只能是你自己。这种自暴自弃的行为是完全不可取的。

3)不耻下问,并不意味着没有自尊;

进入初中后,同学们自尊心越来越强。但自尊心并不意味着虚荣心。有些同学很怕问问题,向老师或其他同学请教,总觉得“丢人”。生怕让老师或同学笑话“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其实,只有学懂知识,用成绩说话才能真正在同学间赢得威信;不断的积累问题,得不到解决,成绩得不到提高,要想赢得尊重,只能是空话。

4)对一门课学习不好,绝不意味着自己不聪明或不擅长这些,而是没有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

将一门课学不好归结为不擅长,这完全是借口。虽然每个同学在不同的领域存在着优势与劣势之分。但在初高中学习阶段,知识的难度完全在大家的掌握之下。某门课,同学们学不好,可能是基础不好,也可能是方法不正确。但决不是智力的因素。

5)遇到困难时,想法多于实际的用功,一时的热情多于不懈的努力;

做任何事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学习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一旦遇到困难的时候,只要方法得当,坚持不懈,绝大多数都会解决。但有些同学只会站在困难面前,抱怨这个难,那个不好解决等等,而不愿意埋头苦干,真真正正的解决问题。比如,在语文作文学习中,同学们都知道重在平时积累材料。但能够日积月累的同学不多。更多的是,坚持了一两天觉得没什么起色,就不了了之。一名成功者,往往有更坚强的意志。

6)对“小”问题不以为意,一个真正的高手,首先是一个细心全面的人;

这个问题,在“好”学生中尤为突出。认为难度是区分好坏的唯一标准。其实,真正的能够在大型关键考试中考出好成绩的学生,不仅是会做一定难度的题目,更重要的是对知识把握的细心和全面;能够尽量的少犯错误,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7)不能盲目追求虚的东西,比如做题的数量、上了多少堂辅导班、买了几本辅导书等,实际的效果最重要;

学习成绩的好坏,最终要由考试说了算。考试考察的是你对知识和技巧把握的熟练程度和深度。因此,一切学问,学到自己的头脑中是根本。形式化的学习只能使你每天都学的很辛苦,但成绩却不见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