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不提倡校校编教材

2019-12-09 06:48:38

校本课程开发不提倡校校编教材 近日,记者到某地参加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发现参会的许多学校带来了花花绿绿的校本教材,争着向与会人员发放与展示,琳琅满目的教材在整个会场显得十分抢眼。
记者深入调查后发现,近年来,校本课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中小学课堂,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和喜爱。然而,当学生在享受着丰富的精神大餐的同时,大大小小的校本教材接踵而至,学生的书包又重新鼓起来,更“离谱”的是,有的学生书包里装了五六本校本教材,他们脸上的笑容不再,校本课程的开设遭遇尴尬。
据了解,在一些地方,校本课程编教材的现象十分普遍,有些地方甚至将开发多少教材作为评价指标,一些学校把开发校本课程的注意力放在了教材的开发上,把课程开发变成了课本开发。于是乎,国际象棋、民乐、交响乐欣赏……林林总总的教材,有的东拼西凑,有的完全是从网上下载的条文,学生根本就不喜欢。更有甚者,有的教材印制特别精美,价格十分昂贵。调查便会发现,这些教材都做什么用了呢?一是卖给学生,二是送给上级领导看,三是发放给来校参观的人。
编教材无疑会加重学校的负担,一位校长道出了苦衷:“编写教材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校本课程门类多,范围广,如果每一门都要编教材,学校实在是不堪重负。”
针对这种现象,有关人士呼吁:“校本课程不提倡编教材。”以开发多少教材来衡量校本课程是一个极大的误区。校本课程的核心理念是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它是一门动态、生成、体验的课程,课程内容基于学生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且可以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要不断增减。其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突出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对于这种做法,基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指出:“此风一定要刹住。”如果每开一门校本课程就要编一套教材的话,无疑会加重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校本课程的意义在于开发,要特别注重提高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建设的能力。校本课程不是现成的物品摆放在超市,等着学生进去任选。校本课程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建设过程,是随着开发实施而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是一种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过程体现着对教育理念的追求,过程体现着课程的价值。如果忽略了这个过程,就失去了校本课程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校本课程的开发最重要的不是文本开发,而是课程的建设过程和教师与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发展,这是应当特别强调的。
那么,校本课程是否需要文本资料做载体,回答是肯定的。这位负责人强调,这种文本包括活页、讲义、网络资源等,主要是供教师做参考,而不是向学生销售。除了一些文本资料外,还可以用实物、挂图、影像资料等,学校应当建立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
本报记者 李建平
《中国教育报》2006年1月5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