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中几种关系的思考

2019-11-25 08:45:50

对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中几种关系的思考在新课程改革的试验中,我们不可回避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众多的问题中,如何抓住主要矛盾,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尤其值得我们去思考。一、如何正确处理“课程标准”与“实验教材”的关系首先应明确,“课程标准”是我们教学行为的唯一标准,是国家对培养人才规格的要求,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法律性,是我们不可改变,并必须严格执行的教学“宪法”。而在提倡百家争鸣的今天,“实验教材”的版本又较多。在一个“课标”多种教材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清楚,教材仅仅是为达到“课标”要求的一种工具,是为学生更好地完成“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学习任务服务的。为此,我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依课标,不一定*本”。一切教学行为都必须以“课标”为准则,教材作为一种工具,可以用,可以不用;也可以用其部分;还可以根据实际(天气、物产、风俗、环境等),重新去整合、重组、扩展、开发,灵活地为我所用,充分体现“信奉而不唯是,遵循而有所立”的教材处理原则。二、如何处理好个性(差异)与全体的关系在教育上,没有差生,只有差异。根据“多元智能”的理论,人的智力是多方面的,而且是有差异的。每个人的智能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有其独特的轨迹 ,如何在教学上适应学生的各种学习需求和状态上的差异,创设尽可能多的学习机会和任务让学生选择,就必须正确处理个性与全体的关系。我们应该尊重学生不同的生活经验,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成长;我们的教育,应以个性为主,全体为个性服务,或者说全体要建立在个性差异尽可能小的基础上;只有个体都得到了发展,全体的优势也就可以体现出来了。有了选择才有了属于学生自己的起点,有了选择才有了动力,有了选择也就有了责任。处理好这种关系的良药在于“走班选读”(高中新课程选修课的开设,就有利于“走班选读”的实施),它是分层教学的具体化,是使我们的教育有可能面向每一位学生的有效途径。三、如何处理好“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知识与技能”就是按“课程标准”的要求,所需要掌握的有关知识,以及相应的操作与运用的能力;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落脚点,最终结果。“过程与方法”就是产生这些结果进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以及整个过程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原因)。它应包括教的“过程与方法”,也包括学的“过程与方法”;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课堂的教学过程,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而对于学生则不但要使他们知其然,更应该知其所以而然;不单要了解结果,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出现这种结果的依据是什么,思路怎样,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价值观与情感态度”,一方面是使学生在了解、感悟到每一学科知识对自身生存的价值,有什么实用性的基础上,从而产生相应的认知情感,形成一定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怎样去充分挖掘非智力因素,体现那种期望性的、激励性的、发展性的人性化教育。一般而言,在三个目标之中,“知识与技能”应起主导作用,“过程与方法”、“价值观与情感态度”,是为其服务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是一种归宿。但要说明,当“知识与技能”的实现,和“过程与方法”的实施在时间上(尤其在研究性学习上)有冲突的时候,它们之间的主次关系也就会随之发生变化。这时就应把“过程与方法放”在首位,亦即把工具交给学生,以便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并掌握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四、如何处理好“课程改革”中,三种学习状况之间的关系“自主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态度,又是一种学习的形式。从态度的角度去看:是自觉学习、自我提高、主动去参与的体现;并且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创建的想法;从形式去看:既包括探究性的自学,也包括在老师指导下的师生共同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有着深刻精神实质、丰富理论内涵和广泛操作技术的教学策略;它具有“积极互赖、同时互动、人人尽责、善用技能和小组自治”的特征。它的形式可以是大班环境,也可以是走班的环境,还可以是同桌、分组、竞赛、表演等;既有集中,又有分散;既有集体活动,又有独立分工;既有师生的合作,也有学生之间的合作,只要能体现师生间的互动就可以了。但这并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的体现:应体现出那种和谐的协作精神、同心的团队精神;从中要学会分工负责、学会与不同的人共同学习,学会倾听、宽容、理解、互助,相互尊重,虚心请教。“探究学习”,是要求学生通过探索、研究,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掌握新的知识,开拓视野;在这一过程中学会搜索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运用信息;要善于观察、敢于质疑、大胆创新,是精神与方法的统一(一般高年级倾向于分工共享,低年级倾向于集体讨论研究;高年级倾向于终结性评价,低年级倾向于形成性评价)。以上三种学习状况,应以“自主学习”为主导,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则是“自主学习”的延伸,没有这种主动的学习态度,就根本谈不上“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所以,关键是我们如何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状态的实现。五、如何处理课堂上教师讲与不讲的关系为了让教师更好地把握在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要求,我们明确提出了“三不讲”的原则,即什么东西该讲,什么东西不该讲。学生已经懂得的知识,老师不讲;学生暂时不懂的知识,但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经过自己的实践、感悟完全可以自己学会的,老师不讲;学生目前不懂的知识,而且鉴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阅历、能力、学习心理状况,不论教师怎样讲、学生都绝不可能学会的,老师坚决不讲;那么剩下的什么该讲,也就一目了然了(当出现第二种情况时,从旁稍加点拨、启发)。六、如何正确处理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传统的教学方法,有着它不可取代的长处,它们都经过时代的磨练,极具生命力,并已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人才。而现代教学手段也有其生动、直观、灵活、容量大的优势。他们之间各自的缺点不足,正好是对方的优势长处,两者彼此之间有很强的兼容互补性。所以既不能矫枉过正、全盘否定、一刀切,也不能固步自封、滴水不进。两者的关系,应以传统为主,现代为辅,取长补短,决还能喧宾夺主;传统教学媒体效果好的,就不用现代教学媒体;两种教学媒体效果相差不大的,优先使用传统的教学媒体,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尽可能让各种传统教学媒体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会造就新一代的只会按鼠标的现代北京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