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业大学官网_地址_院校信息

2019-11-21 18:17:32

官方网站:http://www.jlau.edu.cn/index_2013.asp
招生网址:http://202.198.0.22/zs/index_zs.asp
院校地址:吉林省长春市新城大街2888号
建校时间:1948年

  吉林农业大学,是与吉林省共建省属重点大学,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百所重点建设高校之一。大学创建于1948年,坐落在长春市净月旅游经济开发区,占地面积1164公顷。经过60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成为融农、理、工、医、文、管、法、教于一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农业大学。学校总建筑面积72.4万平方米,有全日制在校生两万余人。

  吉林农业大学创建于1948 年,是吉林省属重点大学,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院校之一,1993 年成为吉林省省属院校中最早获得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的高校,是国家与吉林省人民政府推进共建学校。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经过64 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成为以涉农学科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大学。近年来,学校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区域特色,努力提供人才支撑、科技支撑和综合服务,是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是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

  学校占地近1500 公顷,其中校园占地面积319.02 公顷,总建筑面积71.1 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75 万册,教学、科研资源配置更趋合理。现有教职工1800 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066 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522 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 人,学科评议组成员1 人,形成了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学校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18000 余人,成人本、专科函授生在校生规模稳定在9000人以上。

  学校设有15 个学院,1 个研究生学院,2 个直属教学部门和1 个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独立学院。拥有7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 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22 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7 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77 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60 个本科专业,1 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13 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学校现有1 个国家级科研平台,30 个省部级科研平台,4 个国际合作与校企合作平台,各种类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306个。

  学校依托雄厚的学科实力和教学科研资源优势,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己任”的办学理念,倡导“明德崇智、厚朴笃行”的校训精神,以内涵发展为主题,大力推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并运行了“基础+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与创造性人才。坚持科技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走出了一条“把论文写在吉林大地上”的科教服务之路。

  “十一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863”、重大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1131 项,取得科研成果485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96项。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5 项,连续多年获省科技进步奖数量居省属高校首位。通过承担建设科技示范区、专家大院、新农村建设帮扶点等,选派省市级科技及科教人员下乡,共推广实用技术500余项,累计增收100亿元。

  学校现有教职工18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066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522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级教学名师和吉林省高级专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拔尖创新人才、教学名师等共百余人次,形成了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学校设有15个学院,1个研究生学院,2个直属教学部门和1个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独立学院。拥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22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7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77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60个本科专业,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1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学校现有国家级科研平台1个,26个省部级科研平台,4个国际合作与校企合作平台,各种类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315个。

  学校有国家重点建设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有参茸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生物反应器与药物开发工程研究中心、动物生产及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国家囊虫病防治技术研究与推广中心、吉林省畜牧业研究开发中心、长白山特产研究所、食药用菌工程研究中心、菌物研究所等24个研究机构。

  "十一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863"、重大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1131项,取得科研成果485项,获省级以上科研奖励196项,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5项,连续多年获省科技进步奖数量居省属高校首位。通过承担建设科技示范区、专家大院、新农村建设帮扶点等选派省市级科技及科教人员下乡,共推广实用技术500余项,累计增收100余亿元。特别是中部农业机械化示范区、西部绿色食品系列开发示范区分别受到了总理、副总理的高度赞誉。

  多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全国星火计划先进集体、国家科技扶贫先进集体、全国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高等院校后勤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学校、国家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十五"和"十一五"高校科技管理先进团队、全国科协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18次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2001年和2007年,两次接受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两次均获得"优秀"成绩。学校涌现出了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学求,全省优秀共产党员标兵胡全德等一大批先进个人。

  “十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家“863”、重大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586项,获省级以上科研奖励91项,其中省科技进步奖59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发表学术论文2589篇,被SCI、EI、ISTP收录58篇,编写专著67部,主编教材72部。

  学校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十五”以来,先后承担国家和省级教改项目145项,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三等奖11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08篇;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优秀课程4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