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建高质量课堂之教师观念应从“形转”到“心转”

2019-12-02 22:14:30

  观念转变:撬动课堂教学改革的支点

  编者按:“如何创建高质量课堂?”相信这是目前许多学校正在实践和努力追求的课程改革目标之一。正值暑期,本刊特别策划了有关的系列话题,这些话题涉及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些关键环节。在此,邀请了一些正在探索课堂教学变革、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的学校校长、教师及专家共同探讨改革的现实途径及经验方法,希望能给改革中的学校以启示,敬请关注。

  【专家观点】

  从2001年开始,我国中小学全面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十余年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教学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绝大多数学校课堂教学正在经历由教本课堂向学本课堂的积极转型。但是,目前的教学改革依然存在着“面”和“质”的问题。“面”是指从大的范围上来看,真正取得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的学校数量还是十分有限的;“质”是指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度不够,需要进一步提升质量和丰富内涵。应当说影响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教师观念转型不到位,教师理念建构跟不上,影响了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和速度。

  教师教育观念转型是一个“隐形”工程,因为意识形态的“东西”是最难改变的,这与楼房改建、服饰改变等外观变化有着本质的差异。从我国的文化传统来看,很多教师受“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教师观影响,认为课堂教学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意识作为一种文化“浸泡”了我们每位教师的教学观念,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先教后学”的传递式教学观念。从职业传承来看,包括很多教育科研工作者在内,都受教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递式课堂教学。当他们走上了教师岗位后,也就逐步模仿起先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传递式教学观念。基于上述原因,这种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已经固化了的“东西”,改变起来有相当的难度。目前,从中小学来看,不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广大教师对新课程理念都有一定的认识,但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很多人却有为难情绪。今后课堂教学所面对的最大“瓶颈”,将是教师观念的深度转型问题。

  如果实现了观念深度转型,从“形”转走向“心”转,从一般的认识层面上升到行动层面,那么,广大教师将会自觉自主、心甘情愿、积极主动地去践行课堂教学改革,将会深入贯彻“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将会在实践层面上深化课改。对于这个问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中小学校长都应该高度重视,应尽快采取有效措施,使广大教师教育观念实现深度转型。对于如何转型,笔者从实践角度提出以下建议:“先吃后尝”策略。对认识程度高、有课改意愿的教师,可以采用“先吃后尝”的转型策略。“吃”是指“行动”,“尝”是指“提高认识、观念转型”。建议学校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相关要求以及课改成功学校的经验,制定本校课堂教学改革的计划及具体步骤,组织部分教师先行动起来,让这部分教师在行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认识。

  “边吃边尝”策略。对认识程度一般、课改信心不够坚定的教师,可采用“边吃边尝”的转型策略。学校可适当放低速度要求,让这部分教师进行尝试性的改进,组织他们定期总结与反思,对他们及时进行激励和表扬,同时定期组织课改交流会和观念转型座谈会,给这部分教师提供展示的机会,还可以给他们适当的精神与物质上的奖励等,从而使他们坚定信念,明确方向,提升认识,不断加大行动力度。

  “先尝后吃”策略。对观念保守、“顽固不化”的教师,可采用“先尝后吃”的转型策略。可组织这部分教师到课改成功学校去观摩和学习,然后请他们谈一谈体会,让他们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组织他们与课上已有课改成功体验的教师开展深度交流,提升认识;组织他们参加高端培训,以专家的先进理念引领观念的转变;校长抓关键性人物的观念转变,实现“以点带面、以点促面”的效果。由于这部分教师认识趋同,观点一致,往往成为认识层面上的“好朋友”,逐步又形成了一股“顽固势力”。对此,校长就必须用信念和智慧来集中转变这些教师的观念。

  明确“心”转路径,实现深度转型。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今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作为中小学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趋势将是“教”的课堂逐步走向“学”的课堂,教师观念深度转型将是从“形”转走向“心”转,具体而言,涉及学生观、学习观、教师观、师生观、教学观、评价观和教育观等方面的转型。如在学习观上,应当让学生由单纯被动学知识走向学会学习;在教师观上,教师要由“蜡烛”变为“打火机”;从师生观上看,师生应由“对手”走向“伙伴”;从教学观上看,教学要由灌输知识走向点燃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