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随笔:巧用反衬 突出形象

2019-12-09 13:37:32

  作者:张海法

  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时,很多同学会提出这样的疑问:本文的标题是“廉颇蔺相如列传”,主要人物应是廉颇和蔺相如,但文中用了很多笔墨描写赵王与秦王之间的事,这是否脱离了主题呢?

  其实这是作者使用的反衬手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在叙述和描写过程中,为了突出某些人物或事件,常常用其他相反或相对的人物或事件作为对照和映衬。《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对蔺相如的性格刻画和形象塑造,就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并收到了积极的表达效果。

  一、以赵国君臣来反衬蔺相如。传记开篇描写赵国君臣的束手无策看似与主旨无关,实则是为了反衬蔺相如的胸有成竹和英雄才气。秦昭王听说赵王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就希望用十五座城池与赵国交换,这引起了赵国的一片慌乱,一方面,“计未定”,赵国君臣对形势没有充分的把握,以致犹豫不决,难以取舍;另一方面,“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满朝文武对秦国普遍有畏惧情绪,同时也缺乏外交才能,这就使得出使秦国没有合适的使臣。蔺相如初见赵王,首先分析了形势,他指出应该“宁许以负秦曲”,即在道义上站住脚,显示出他政治家的头脑和战略家的眼光,对局势能够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其次,其主动请缨,“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在国家利益面临威胁的时刻,他能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挺身而出,显示出他的英雄气概。再次,蔺相如出使前做出承诺,“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他对圆满完成艰巨的使命有着高度的自信。

  这部分内容中虽对蔺相如直接刻画的笔墨不多,但正因为赵国君臣的束手无策和莫知计之所出的展现,才使得蔺相如的人物性格如此鲜明。

  二、以秦王来反衬蔺相如。文中“渑池会”这一部分内容同样很好地运用了反衬技法。当时的战争形势是赵国连吃败仗,在这种形势下秦国邀请会盟,显然是其别有用心。因此,廉颇送赵王一行出境时,已经作了最坏的打算:“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反映了当时国家命运已经岌岌可危,更重要的是包括蔺相如在内的赵王一行人等的安危已经悬于一线。所有这些,都成为蔺相如在“渑池会”上表现出色的有力反衬。宴会上,秦王处处挑衅。先有秦御史的侮辱性记载“令赵王鼓瑟”,“令”即有“命令”的意味。蔺相如以死相挟,使秦王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为一击缶”,一个“为”字,指向性非常清楚。接着秦国群臣再次提出无理的要求:“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针锋相对,提出“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咸阳是秦国国都,以“咸阳”对“十五城”,蔺相如明显占了上风。两轮较量,皆以秦的无礼、贪婪反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出色的外交才能。

  三、以廉颇来反衬蔺相如。阅读本文,我们不难发现,本文虽名为“廉颇蔺相如列传”,其实主要传主应为蔺相如,文中的廉颇从某方面来讲,则起到了反衬的作用。蔺相如“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这使得战功卓著的将军廉颇很不满,一是不满于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二是不满于“相如素贱人”而自己却“为之下”,于是扬言:“我见相如,必辱之。”而这时,蔺相如却保持了冷静和克制。这就以廉颇不理智的鲁莽行为,反衬了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深明大义和宽广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