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自主招生 自招报考 高校自主招生频出招:为公平,还是“掐尖”?

高校自主招生频出招:为公平,还是“掐尖”?

2023-12-03 00:47:13


  编者按

  教育与道德密不可分,欲求文化强国,须寻教育破局。

  如何培养新下一代?对应试教育的口诛笔伐已持续多年,素质教育却仍“犹抱琵琶半遮面”;如何实现教育公平?寒门学子“鲤鱼跃龙门”渐现成为传说之虞,教育资源却仍无法自已地被城市化的洪流裹胁着涌入城市。

  关注高等教育,既出于对后代能否立足社会的担忧,更饱含着对国家命运的牵挂。正因如此,作为理想中顶尖人才的摇篮,高等学府的一举一动总是牵动着国民的神经。

  本期嘉宾

  冯玮

  复旦大学湖北招生组组长、历史系教授

  刘明望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研究员

  进入10月,新一轮的高校自主招生开始吸引社会关注,面向欠发达地区中学推出特殊政策似乎成为一个新的兴奋点。10月11日,北京大学2012年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规定出台;10月18日,清华大学2012年自主招生推出“新百年计划”;近日,中国人民大学的自主招生政策表示,将在2012年实行“校长直通车计划”及“圆梦计划”。

  继“校长实名推荐”将引发新的教育不公平的一片质疑后,“圆梦计划”要求农村学生“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规定一石激起千层浪,被认为是一种生源歧视。

  “教育公平”外衣下,仍是“掐尖”?

  ■新获得北大校长实名推荐资质的有属于湖北老少边穷地区的巴东县一中。实际上巴东一中是很好的学校,能进入校长推荐序列的还是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这些优惠政策并没有抓住教育不公的根源

  □选拔成绩优异的学生本无可厚非。重要的是,北大“校长推荐制”政策的实质是探索打破分数至上的怪圈。将德育素质纳入选拔评定,“不孝顺者不得被推荐”,这样的政策很难说是为了“掐尖”

  南方日报:据教育学者杨东平主持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调研显示,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在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

  几所高校不约而同地宣布,明年自主招生将加大向农村户籍学生的倾斜,这是否体现了国家教育政策里屡次强调的公平原则?

  冯玮:教育公平归根到底是要解决资源分配和权利公平的问题,单单靠倾斜不太多的名额是救济不了那么多寒门学子的,而且在现实操作中漏洞很大,并不意味着真正给了农村学生更多的平等机会。举个例子,北大校长实名推荐的事情,新获得推荐资质的就有属于湖北老少边穷地区的巴东县一中。实际上巴东一中是很好的学校,尤其是文科,今年就有两个学生的高考成绩进入全省文科前十名。如此看来,在这个学校能进入校长推荐序列的也肯定是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而在偏远省份、贫困地区学生心中‘北清神话’基本是颠扑不破的,借助这些方式也能提前“掐尖”了。这些优惠政策的附加条款并没有抓住教育不公的根源。

  刘明望:北大没有专门针对贫困地区或农村户籍生源的自主招生方案,但北大今年公布的“校长实名推荐制”资质的中学名单中,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的倾斜力度。

  选拔成绩优异的学生本无可厚非,即使是国外的名校也是很看重成绩的。重要的是,北大的政策实质上是在探索打破分数至上的怪圈,将德育素质纳入选拔评定,发掘综合素质优异的学生。比如“校长实名推荐制”将“不孝顺者不得被推荐”作为衡量标准,这正是北大的价值观所在。被推荐者如果通过面试,在高考录取时将享受降至当地一本线录取的优惠。即使没有通过面试,在进一步考核观察后,还享受北大在当地一批次录取线下调30分的优惠。这样的政策很难说是为了“掐尖”。

  “三代无大学生”能遴选出寒门贵子?

  ■这次的“圆梦计划”虽然算得上一项对贫困地区学生实施倾斜的实质性措施,但也是务虚大于务实的,很难说不是“非高分者勿入”

  □的“圆梦计划”无论如何都是对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负起了更大的责任。重要的是在有限的资源和名额下,给予学生们更多的机会

  南方日报:自中国人民大学推出“圆梦计划”以来,其中“三代无大学生”才可进入推荐序列的条款却引发热议。招办的回应是,学校给了最贫困的学生更多机会,此条款不存在生源歧视。对此两位怎么看?

  冯玮:这次的“圆梦计划”虽然算得上一项对贫困地区学生实施倾斜的实质性措施,但也是务虚大于务实的,很难说不是“非高分者勿入”。即使是家中“三代无大学生”的贫苦学生仍要成绩很好才能上。

  而且目前各省的教学大纲重点不一样,在自主招生考试中,农村学生的优势可能仍会低于城市学生。所谓政策优惠往往也会给某些有“特殊背景”的人钻空子的机会,这些招生方案能否真正起到推进招生公平的作用,还需要商榷。

  刘明望:据我所知,在“圆梦计划”里,会组织专家组对被推荐考生的平时成绩、竞赛获奖、社会工作、个人陈述等进行综合评价后,最终确定其面试资格并上网公示。面试将在北京进行,考生家庭经济确有困难的,还将为其赞助参加面试的必要费用,这是非常人性化的。

  和北大一样,的“圆梦计划”无论如何都是对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负起了更大的责任。大学与大学之间招生政策和特色虽然不同,重要的是在有限的资源和名额下,给予学生们更多的机会。

  探索自招优惠政策,高校动力何在?

  ■名校当然希望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尤其是在每年招生竞争那么惨烈的情况下。推出偏向老少边穷地区学生的政策,能很好地彰显学校价值观,是一个赢得社会认可的噱头

  □高校尝试出台任何一项优惠政策,目的都在于取得最大公平值,而不是制造新的不公平。质疑的声音主要集中在操作层面,但这是道德范畴问题,不能完全希望从政策或者制度层面解决

  南方日报:既然社会上指责的声音这么大,高校为什么仍要致力于推出各种自招优惠政策的努力?

  冯玮:可以说推出的“校长直通车计划”和“圆梦计划”选择在一个合适的时机。重点大学或者说名校当然希望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尤其是在每年招生竞争那么惨烈的情况下。

  目前中国的重点大学“去农村化”现象太严重了,可以说就连校名中有‘农业’两个字的大学里,农村来的学生都难以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现在推出偏向老少边穷地区学生的政策,能很好地彰显学校价值观,算是一个赢得社会认可的噱头吧。

  刘明望:城乡差别、区域差别、重点和非重点大学的差别长期存在,这就引发了一系列对于公平的探讨。现在学校尝试出台任何一项优惠政策都希望取得最大公平值,而不是要制造新的不公平。

  目前质疑的声音主要集中在操作层面上,担心权力的寻租。但这是道德范畴的问题,而不能完全希望从政策或者制度层面解决。北大也一直在加大信息公开力度,不断完善监督管理办法。我相信只要是在阳光下运行,接受大众监督就不会有问题。所有的政策都不可能完美和完全公平,但应该逐步完善推进,而不是一味苛责。